方方作品在教材中活得好好的,我替一些人感觉脸红
原创 秃笔的老萧 老萧杂说 昨天
今年开学季,最受关注的,不是“开学第一课”,而是教材的一些变化。
首先是高一历史教材对于文革的表述,回归到完整遵循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其表述为: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一表述上的回归,在社交平台被热议和称赞。
再就是,疫情期间引发社会最广泛争议的作家方方,其作品仍被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保留。
教材介绍方方称,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中国“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
方方作品,在教材中居然活得好好的。本文重点说说这事。
教材节选的是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需要声明的是,跟对待“方方日记”一样,压根没看过该作品,或从骨子里视标语口号为生命、视严肃文学为“狗屁”,凡事都试图“政治化”,要上纲上线的,请滚得越远越好,老萧从来不吃这粗鄙恶劣的一套。
在前不久方方要被“打翻在地在踏上一只脚”时,我是上述这个态度,今天仍然是。
《风景》以人性为出发点,以“小人物”为题材,以亡者的独特视角,描摹了建国后汉口下层平民最真实的生存图景。七哥以及小八子“我”、二哥、六哥,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构成了不同的人生风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道“风景”,真实、晦暗而残酷,却是中国当代文坛难得一见的一抹亮色 。在描绘小人物无力反抗命运的同时,方方于平静从容的叙述语调里透出批判性: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同情,对社会的控诉与批判。
——这简直跟“方方日记”如出一辙:“充斥着沮丧、晦暗和戾气”。
《风景》发表于1987年,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评论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
不单是方方日记在给美帝“递刀子”,原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方方就在给境外敌对势力“递刀子”了。一贯的“反动”呀。
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一不小心提供了方方的新“罪证”。
这一次,不知道“爱国”群众们,会发扬怎样的“革命精神”,将方方作品彻底赶出语文教材。
前一段时间,犯了众怒的方方,差点被“食肉寝皮”,形形色色的撕咬,上演一箩筐,也没见把方方怎么地。
人家活得好好的,不仅没被“打倒”,作品还赫然停留于大学语文教材,对大学生发挥着教化功能。
对于方方热火朝天、惊心动魄的“揪斗”,时下趋于冷却。不知道是“斗争”大获全胜,还是“斗”得无趣,“斗”不下去了。
又是风又是雨的,斗来斗去,也没见美帝和其他境外敌对势力,真把方方日记当回事,拿出来当证据,要把中国怎么样。
记得彼时听闻方方日记8月份要在海外出版,喊打喊杀声震天响,老萧写过一篇文章:《方方日记:国内问世没有塌天,海外出版也不会地陷》。
按说日记眼下已经在海外付梓问世了,也没见起什么波澜。诸多的“天塌地陷”,不过存在于一些人的臆想中罢了。少数人是坏,多数人是蠢。
想当初,黑压压的围殴者,一个个面红耳赤,眼珠暴突,面目近乎狰狞,对方方的大逆不道呼天抢地,捶胸顿足,恨不能掘人祖坟。
现在看,“泛政治化”的庄严与空洞,差不多是一场无聊至极的闹剧。
真的替一些人感觉脸红。
语文、政治、历史这三科,是相对更富有政治内涵的学科教材,历来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众所周知,教材的出炉相当严格,须在相关部门立项后,出版社组织编写,然后送上去审查,经严格审查合格才能进入市场和课堂。在这一过程中,部分篇目和内容的淘汰率极高。
方方作品得以保留,相当于给那些有斗争偏好、阶级敏感和道德洁癖者,送上了一记无声的耳光。
对于方方作品被大学语文教材保留,当然不必做政治化解读。在我看来,教材保留《风景》,应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给予人真正的关怀。
人是需要有尊严、被关怀的,尤其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六亿底层群体。当然,也包括彼时疫情中的武汉市民。
泛政治化和极度物质功利主义的侵袭,使得我们这个社会,重新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人文精神荒疏。
包括前一段对方方日记杀气腾腾的粗暴批评,恰恰暴露了人文精神失落导致的社会精神生活的粗糙化、粗鄙化。
方方的《风景》,创作于33年前,迄今仍被视为经典,进入大学教材。若干年后人们如何评价方方日记有待观察。体现对底层悲悯、对人性关照的文字,或许越久越能显现其价值。
未来更值得观察的,倒是那些对于方方日记口诛笔伐的文字。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个人都需要对于自己的言说负责。子孙后代对这曾经短暂却又轰轰烈烈的一幕,会不会不大跌眼镜,还真不好说。
方方作品顽强存活于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反讽,也或是观察社会政治文化取向的一个风向标。
如果不能真正把方方批到斗倒、不能将方方作品从大学语文教材中“请出去”,那么,就请认清一个大势:不管如何曲折反复,泛政治化文化势必走向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