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闷的车厢摇摇晃晃,睡意在烟味的熏陶中愈演愈烈。不记得具体是哪一站停靠了,一对约摸四五十岁的夫妇带着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上了车,坐在对面。之后的记忆只剩伴着泡面的汗烟味了。
在一丝晨光砸在脑袋上后便彻底清醒了。抬起朦胧的睡眼看了眼又换了的旅途伴侣,嗯,记忆没差,四五十岁的普通夫妇和一位年轻少年。喝了一口冰凉的过夜凉白开,捯饬着自己,窸窸窣窣,听着对面的谈话。
一家人买的是两个坐票,当然,站着的是父亲。
似一个偷窥者,亦如一个旁观者,听着一家人的聊天。得知少年刚参加完高考,似乎对自己考得不理想,但父母似乎对他考得成绩又很满意。于是,少年迷茫了……于此,父母就带着少年,从南至北,一路参观各类学校,985、211、双一流、普通院校……
站着的父亲与坐着的儿子,从学校的地理位置、专业直至太阳黑子、黑洞理论一路讨论,父亲问着“为什么”,儿子回答“是因为”。儿子答不上来时,父亲会问“之前去的XX大学的XX系,是不是关于这方面的?”儿子继续解答,回答不出时,父亲说“百度一下吧”,于是之后又继续讨论,一问一答。母亲的目光总是柔和的在丈夫和儿子之间来回转动,每当提到一个学校的名字,母亲就会插几句“这个学校的XX菜看着很好,我们点的XX味道也不错……”。
水杯中的隔夜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没有了之前的凉度,抬头看着窗外,一山一景如同画展般从眼前划过。玻璃反射的一家三口,若隐若现。
早上七点半,晨光正暖,似有若无的汗烟味在泡面的混杂中,愈演愈浓……
——————————————————————————————————————————
作为二十多岁的“孤寡老人”,成长二十多年至此,偶尔会思考,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意义,对于十一二岁就在外求学的我们,家,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短暂浅眠的客栈,父母也成为了深藏龟壳里仅剩的柔软。似乎从未与父母交流过三餐和工作之外的话题。有时,自己也会想,走到如今的这一步,是前二十几年中的哪一个选择造成的?如果选择另一个方向,现在的自己会不会不同?
之前翻阅《杀死一只知更鸟》,父亲对儿女的教育让从小深受中国式传统教育的我耳目一新。如同旅途中父亲对儿子的教育,似有若无又潜移默化,谁都曾是个孩子,将来都会为人父母,不管何种身份,我们都是第一次,第一次为人子女,第一次为人父母,既然此生结缘,我们就相互学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