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简书写作第39天。
今天聊下”建议“。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提炼出马歇尔•戈德史密斯的20条管理思想。
其中,”听建议“和”给建议“的心法里,”把建议当成礼物“显得格外有意思。听到这句时,我心咯噔了一下,随后听到刘老师解释:”别人给你建议,其实是承担了冒犯你的风险。所以,有人愿意给你提建议,你首先应该向他说谢谢。“
礼物,是所有人心中是美好的事物,充满期待或惊喜。特别是期待时分,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比得到的瞬间更美好。
把建议作为“礼物”,显然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这难道是“惊”喜的礼物吗?当一个人接收到一段建议时,首要反应也许会排斥,毕竟人都有自我维护心理,觉得我的做法是对的。哪怕对方是你崇敬的人,自我认同感被打破会使人内心不安。
所以,建议当作“礼物”,恐怕你难以接受。
而送“礼物”这方呢?对方也没想把这礼物准备得多么精细化多么惊喜化,只是单纯地想把我的建议提出来,带的感情色彩有时会比较重,那就难免的有“礼物”被退回现象(反驳)。
假设,你送的礼物被当场回绝了,是不是心里特别不好受呀?
好,再回到建议被反驳的情景:是不是心里已有了防御机制?因为可能你不爱听呀。无可厚非,可以理解。
那对方对你的建议主动说谢谢呢?会不会感觉特别不一样。这人特别尊重我的建议,并且有颗谦虚的心。
既然如此,会主动说谢谢(对待建议)的人,则容易得到诚恳的建议。你要知道,人越圆滑,越不敢冒犯,越不敢提最真实诚恳的建议。毕竟,建议是要承担冒犯对方风险的呀!
说谢谢的同时,更帮助自己的,是静下来思考建议本身和自我的冲突点。说具体点,假设你老公又说你乱买东西别整天瞎逛某宝。其实,女人心里都不好受。但,静下心来,更多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浪费了时间逛店,而愿意承认为了满足购买欲选择了买买买。理性的角度,这样的你好吗?或许你已经有了答案。
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时,可以遵循“非暴力沟通”原则。
针对实际的现象进行阐述。如,针对某项数据或现象进行表述,“我看你这个月买了X件东西了”
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看你这个月买了X件东西了,我感觉有点不妥”
最后表达下建议。如,“我看你这个月买了X件东西了,我感觉有点不妥,能否再下个月少买几样。”
另外,我们也不必在意对方是否真的听了进去。因为提建议后还希望对方去照做的,是一种强迫行为,会让自己心中不安的。
不过呢,我觉得更超逼格的“建议”是什么?是引导对方主动去思考的建议,能引导,比光听进去强。
把“建议”当礼物,记得谢谢和思考。
把“建议礼物”准备好,影响对方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