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底层逻辑,是我们表情达物的重要工具。写作的逻辑就是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好比房子的框架,身体的骨架。一篇好的文章,结构清晰,脉落清楚,段落层次了然,表情达意明了。
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的写作时间是极为有限的,除去工作的时间,还有生活的时间,剩下自己的写作时间如果能够保障有1-2个小时就已经很不错,如何在琐碎的时间,化零为整,形成系统化的写作就是一个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生活里,如何开启写作之路,让写作变成自己的副业?
秋叶大叔在《写作7堂课》里告诉我们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系统性的工作,即“碎片化写作法” :“一份完整的文章=1分钟灵感+5分钟构思+5分钟提纲+5分钟素材+…+3分钟素材+半小时高效写作+5分钟排版+5分钟配图+1分钟推送+1分钟回复评论… ”
这种结构化写作教会我们如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快速成文,但如何才能成功做好“碎片化写作”,使之能够熟练掌握运用?
首先,一有灵感马上记录,否则很容易忘记 。 如果不记录,很多好想法、金句,就会被遗忘。
灵感是瞬息万变的,通常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候突然灵光乍现,出现一些好的想法、金句,这时候就要抓紧记录下来,先完成再完善。正所谓好记性性不性烂笔头,养成记录的习惯便会积累丰富的素材和观点。
灵感的记录可以随时带个本儿,或者手机的笔记功能,可语音可手写输入,或者直接放在简书的私密文章里。先记录下当时的想法,或一两句话、或两个词语。
同时,要马上抽时间把灵感变成提纲,写大纲本质也是一种“框架式写作”习惯,无非是写一篇文章的框架。
就像装修房子,你要画草图,写作也一样,搭建好框架,明确写几个部分的内容,分成几个章节,罗列出小标题,谋划每个小段落的大意,开头有痛点,结尾有总结升华,起承转合,文章就不会跑偏跑远。
再用碎片时间进行展开、补充、联想、举例、金句提炼,在正式写文章之前,我们大脑里的思维就已经有条不紊了,写起来才会下笔如有神。
对记录的灵感要及时去挖掘内容,时间久了同样大脑会断片,会记忆不起这个事件和想法的源头。
再者,平时有意识地积累各种写作框架 。大脑神经学告诉我们,人一天会冒出500个念头,所以其实灵感是不会缺的,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念头结构化,让它们不至于流失。
比如写故事,可以按时间顺序展开,可以倒叙,可以插叙,可以按空间位置展开,可以按人物角色视线展开,可以设置悬念再展开……总之形式多样,方法很多。
因此,每一份文稿行文前最好有一个大纲或框架,框架式思维是一种思考习惯,而碎片化写作是一种时间利用习惯,帮助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创造更大价值,完成大块的工作。
方法很多,也是可以习得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正确的方法加上刻意练习,才会让写作更加锦上添花。
写作路上“剩者”为王,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王者,看似每日不起眼的练习和坚持,却在不停地锻炼自己的思考力、笔感,并积累一定的素材,有可能这些小故事、小短片就会成为某个章节的故事或内容。
多做一个有心人,每天有意识地记录下生活里发生的故事、片刻的灵感与想法,养成好习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勤学善思,多写多练,终能积少成多、水到渠成。
我始终坚信写作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有前期的积累,没有长期的付出与积淀,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