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说,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
文心这一本书就诞生在这种最坏的时代,它被创作于1934年,此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欧美帝国等列强正在商量如何划分中国,东北地区早已陷入了日本鬼子的魔手,他们扶持末代皇帝溥仪作为日军伪满政府的皇帝,并且对中国内陆虎视眈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尚且不被保障,文化的发展更是一种奢望。
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凝聚,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作者叶圣陶和夏丐尊两位老先生也是意识到这一点,忧国忧民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靠着毕生的学习经验,出版了这本国文基础知识汇总,为当时的文化传播填上了关键的一笔。
文章运用了写故事的手法,以两名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学习国文作为主线,讲述了国文的学习基础概念,并且生动的刻画了很多当代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王老师的人物形象,亲切和蔼,教导学生耐心认真,让本书在教导学生国文的同时,也给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而由故事入手这一点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理解并掌握国文知识,不同于往常同类书籍,单纯的记录内容,生硬的让学生背诵,只得其形,而不通其理的形式,做到了正真的形神合一,更适合学生学习。
文中讲述了H市第一中学的两个学生周乐华和张大文升入中学,感到国文学习的吃力,一同与周乐华的父亲周枚叔请教,父亲道出了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对国家文化教育的冲击,有心想要编制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本,却一直不能如愿。而学生们在这种艰难时期不得把古人和大人的选文作为学习的内容,艰涩难懂,毫无趣味,要想读懂古人和大人的文章,就要把自己变成古人和大人。这里也体现了两位老作家对于现世不安定的深深无奈。
作业的内容是鲁迅的《秋夜》和姚鼐的《登泰山记》,同样是写景物,却拥有不同的风格,其中就含有这样一种知识点在里,文章的内容往往是作者通过看到的景物所抒发的一种感想,所以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便分为外部经验——景物,以及内部经验——文章。作者想要借景物抒发的感想,其中外部经验是因为这些景物是大部分的人都见过的,所以更易于理解。而内部经验是作者本人当下的心境和情感的表达,一般只有作者本人更能深刻体会,其他人则很难感受到的,所以也更难。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鲁迅的文章就被评为想象分子多,文字奇倔,而姚鼐的《登泰山记》则用笔简洁,相对朴素了很多,其中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两个人当下的心境与情感不同所致。
所以要想更好的理解一篇文章,就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个人状态以及所处环境,去感受作者的心理状态。
今天我们了解到了本书的写作背景,并通过故事学习了如何理解一篇文章,认识了中学生周乐华和张大文以及他们的父亲周枚叔,接下来,在如此不安的国情下,学生们在学习国文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继续关注我接下来的《文心》拆书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