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有夜晚,可以暂时隔离人群和喧嚣。有人给我留言,“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耳熟能详。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偏见,有矛盾,有误解,有纠葛。
我对于科技进步毫不关心,唯一值得高兴的地方在于机器的取代性。
虽然这意味着机器将取代一部分工作,但同时也带来诸多不用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和场合。这是令我感到愉悦的地方。
每一个夜幕降临的时候,都是值得庆祝的时刻。那意味着又往前挪移了一步,或许这也意味着距离摆脱目前的环境更近了一步。
要是没有这短暂的隔离,该是多么难熬与无望。
幼年时对于夜晚没有深刻的体会,夜晚降临只是意味着很快就要睡觉了。
没有空调的年代,盛夏,炎炎烈日,比现在还要闷热许多。
晚饭时间,家家户户几乎都将饭桌摆在院中,吃饭、乘凉、打牌。一只圆滚绿皮花纹的西瓜被浸泡在盛满井水的桶里面,等待众人上演大快朵颐的情景。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家中的境况也就刚刚满足温饱。
自己田地里采摘的豆角,一点点五花肉,炖出一小盆。父亲的下酒菜也就是多一小碟炸花生米。
细水长流中慢慢长大。
唯一会觉得夜晚难熬的时候,必定是考试前一夜或者得知考试结果的时候。除此以外,大多时候都是平稳地度过。
大学四年里,开启一个人的生活。
除了上课和自习以外的时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几乎都是一个人。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也将时间用在功课上,但仍旧还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比如可以多看些书,那是多么空闲且能够自由安排的时光。
可是,人就是这样,只有回过头去看,才能够知道查漏补缺的地方,当时的自己并不自知。
就如同再过一些年回头看现在,还是能够生出另外一些对于目前生活的建议。
至于现在,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比较宅。倘若白天在家里待一天还是习惯夜晚的时候出门走走。
混迹在人群中,有时候吃东西,有时候买些零零碎碎。人在固定的圈子里待得久了,就会把这个圈子当成世界。
我知道这不是世界的全貌,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纵然可以环游世界、浪迹天涯,也不能将世界尽收眼底。
更何况对于我这种受不了舟车劳顿的人,况且也不能将目前的工作弃之不顾。
我没有完全追逐自由的后盾。
我也相信,人不能可能完全处于追逐自由的状态,总是会受到束缚。
在目前的境遇中,有能够感知到的束缚,在另一个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上更加充裕的环境里势必又会生出别的束缚。
总之,他们是无时无处不存在的。
所以,我选择看一些书。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将眼界和思想拓宽一些。
对于一个社交关系几乎为0,又习惯于保持沉默的人来说,需要一个通往另一处光亮的渠道,好让自己不至于因无所寄托而感到无望和闭塞。
城市中夜晚背景是万家灯火。仿佛夜航的巨大船舶,无尽的黑暗当中,灯光璀璨营造出宁谧又欢乐的气氛。
身穿墨蓝色毛呢短大衣的男子,认真地查看食物外包装的标签,干净整洁的仪表与其职业相匹配。想必是家中妻儿在等候他和他选购的食材。
擦肩而过的时尚女子,漆黑如海藻般飘逸的长发,睫毛明显有烫过的特征,浓密卷翘,肉色的丝袜在人群中格外醒目。
与人讨价还价的主妇,锱铢必较是她们共同的特征。
婚姻这座围城,具有与生俱来的改造能力。一旦进入,一定会发生改变。有自身的蜕变,也有环境的浸润。
看到有人写,“一旦将结婚生子这件事从人生中剔除,你会发现生活没有那么紧赶慢赶”。过来人的真知灼见。
夜幕中直挺挺地矗立着两三处高楼大厦。只能隐约看清它们的轮廓和点缀其中的灯光。从侧面的角度看过去,像几面厚实坚硬的墙体,生出“高处不胜寒”的直觉。
如果可以,我不会选择住在那么高的地方。人的心本就浮躁不安,就将肉体安放在低处吧。
置身于人群中,彼此靠近却又保持距离,只有在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起原本正确的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交往原则。
周围熟悉的人们,都处在彼此窥探、拉拢、嘀咕、攻击、置喙中,不能自拔,令人厌恶到窒息,却无力反抗。
不会太晚回家,多年来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不熬夜,不泡吧,不饮酒,不暴饮暴食。从外表上看丝毫不见内心深渊处风声鹤唳。
谁能说谁了解谁,那些在夜色中穿行的人们,有着无法言明的心事,扑簌簌如雪花般飘落,原来它们始终未曾真正死亡,只是暂时掩藏于白天的喧嚣中。
提醒着,人人都有一颗伤过的心,诚惶诚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