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学、乡村、社会,贾樟柯的野心有多大?

文学、乡村、社会,贾樟柯的野心有多大?

作者: 首席影评官 | 来源:发表于2021-09-27 10:55 被阅读0次

贾樟柯算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独树一帜的一位,当大多数的中国导演都将镜头对准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时,贾樟柯却扎根于现实。

1998年,《小武》在柏林电影节上横空出世,这部作品聚焦于贾樟柯的家乡山西汾阳,讲述了一位屡教不改的“惯偷”小武在生存的拘谨、夹缝中悲苦求生,并努力追求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故事。2000年,《站台》在国内上映,描绘了山西汾阳县的文工团男女们在时代冲击下生活和精神上的变化;之后《任逍遥》的面世,便凑成了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

《小武》 《站台》

 能够感受到贾樟柯始终走不出乡土叙事,如今贾科长的又一乡土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了。虽然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在排片和票房上完全不占据优势,但影片展现的一幅中国70年间的村庄史诗,就足以说服大部分观众“还贾科长一张电影票”。

有人曾问贾樟柯对于票房的期待,他只是开玩笑的揶揄:“艺术史是人类的痛史,而不是票房史”,或许这部电影最大的商业性在于艺术性。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延续贾樟柯以往写实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肌理,用纪录片的方式去表现社会变迁,通过平铺直述的手法去讲述各个作家在不同年代的个人史。在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和文学表达中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去解读这部影片。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将镜头对准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展开诗意的文学记忆讲述历史流变。

首先,第一个出场的采访者是一位不知名的老者,从他的口中我们得知贾家庄过去是出了名的蛮荒之地,遍地是白茫茫的盐碱滩,庄稼难以成活,村里的男丁连老婆都讨不到。之后马烽来到贾家庄带领村民挖沟造渠、治碱,而马烽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会治地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随后马烽的女儿出场,我们了解到马烽的早年经历。马烽在二战期间从苦难者成为青年领袖同样经历了困苦挣扎,而后又是什么让他甘愿投身于乡土建设?在探寻问题答案的同时,观众也真切感受到中国村庄70年的变迁史。从乡村现状到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中,讲述者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观察,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在宏大的叙事下,影片不仅打破了观众对乡村的刻板印象,且打破了以往电影中对于纪录片题材电影复制现实的方式,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无限延伸,构建一段1949以来的“中国往事”。

在特殊的环境下,人们面对生活的焦虑与“诗与远方”的迷茫时,相对应的,人们的精神状态就会凸显和释放出来,这一点在于50年代出生的贾平凹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贾平凹在影片中回忆称,自己最快乐和最痛苦的时光都是在老家商洛,平日里会在村子里闲逛,汲取灵感,潜心创作。后来因为在家乡卫生不合格的小诊所打针而患上了乙肝,花耗了十五年的时间才治好。

不过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贾平凹对于生活和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使在家乡是快乐和苦楚同在,但他始终对故土爱得深沉。而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

在构思这部影片时,导演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结构串联起几代作者。譬如马烽女儿谈论的是50年代和60年代发生的故事,贾平凹谈及的是60年代和70年代发生的故事。

影片中后续出场的余华和梁鸿,则分别代表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艺创作者,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这些人所谈论的成长岁月不同,但生活经历却是重叠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

后续出场的是作家余华,他几乎承包了这部片子所有的金句和笑点。在影片中,余华幽默豁达的回顾了火热的80年代,起初他被分配到诊所当牙医,他认为别人张开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没风景的地方。他开始羡慕在文化馆工作的人,可以每日在街上溜达,于是余华便有了转行的想法,他成为了一名投稿作家。

机遇就在《北京文学》向他递出的改稿邀请,当时他写的稿子结尾太灰暗,而在新中国绝对没有这么灰暗的事情,得改一个光明的结尾。人间真实如余华,他当时的回应是只要你给我发稿,我就给你改。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作为一部纪录片,但还是讲述了不少作家们的奇闻趣事。或许影片不只是见证或者记录,更多是关乎个体内心与生存的探讨。在影片结尾,余华做了精准点题,他小时候经常去海里游泳,海水却不像课本中所说的湛蓝。他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想着要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隐喻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并放大到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接。

从前两个作家的出场,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拥有天然的讲述能力,且讲述的自带结构。片中最后一位出场的是作家梁鸿,实现了整部片子的情感升华。

当梁鸿回忆起自己生病的母亲和小时候所遭遇的困苦时,她几度哽咽。在她眼中,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故乡,亲情永远是她内心最柔软的一隅。

明显感受到,贾樟柯的这部最新作品没有太多的高潮,几乎是大量的访谈以及特殊设置的特写镜头,这无异于加速了本片朝着平淡纪实的方向狂奔。而这种生活流的叙事就已然让部分观众在影院里昏昏欲睡了。

可最后出境的余华和梁鸿还是给予了我们惊喜,他们分别承担了影片笑点和泪点,刺激观众的情绪阀门,实现情绪煽动。

通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片子,形成了贾樟柯电影新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在个体命运和情感时代变迁中做一名观察者。而以几位作家构成的文人群像,来探讨村庄与文学的关联,这样的立意无疑是宏大的。事实上,影片最初的名字叫《一个村庄的文学》,但影片剧情越往后就越涵盖不下这部电影的主题,才有了如今的名字。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始终不是一部讨好大众的片子,导演拍的是文学,关注是人的困境,能大刀阔斧的实现文学艺术表达,探讨人类社会本身就值得被尊敬。最后,希望贾樟柯导演能够在他的“故乡宇宙”里大胆迈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学、乡村、社会,贾樟柯的野心有多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eh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