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梅长苏和托尔斯泰都在说:给孩子看小王子

梅长苏和托尔斯泰都在说:给孩子看小王子

作者: 侃学姐 | 来源:发表于2015-11-01 22:51 被阅读1902次

    前段时间给侄儿侄女在网上买书,看着网页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时,作为一个好心的家长,脑子里反复响着一句话,“看书的习惯要从小培养,看书习惯要从小培养”,于是毫不手软的把四大名著儿童版放进了购物车,欣慰的觉得像是把他们的明亮未来放进了购物车,并开始着手搜索国外世界名著。


    选了满满几页,填完收货地址,准备付款时,我却突然反悔,一股脑把中外名著全部删了,重新加上了《小王子》和《中外童话选集》,不是我脑子空白突然抽风,是付款的那一瞬间,“梅长苏”和“李银河”的话同时“拉”住了我的手。

    首先“拉”住我付款的手的是梅长苏,准确的说是梅宗主的一段关于小孩子该看什么书的话,出现在《琅琊榜》第三集5分40秒,梅长苏在宫内偶遇祁王的遗腹子庭生,梅长苏就是在这场戏对靖王许诺,会把庭生从掖幽亭救出,庭生后来的获救也成了进一步促成了靖王接受梅长苏辅佐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时这场戏给我最大的触动并不是梅长苏的机智谋略,而是他对庭生说的一番话。

    他说:读书就像盖房子,根基要正,刚开始要选一些文风简明的,先学圣贤做人的道理,这本书固然好,可是你还小,字还未必认全,你领悟不到其中的情义,我家里有好多书,如果你喜欢,我教你念书好不好。

    然后“拉”住我付款的手的另一个人是托尔斯泰,确切的来讲是李银河老师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关于托尔斯泰的读书感悟的一句话,这句话出现在李银河老师的公众号一篇名叫《我似乎得到了一张特殊的入场券》的文章里:

    后来我看到托尔斯泰对儿子看书的一个指导思想,他不主张孩子在太幼年的时候看好书,因为年幼时缺乏理解力,而许多世界名著第一次阅读的印象是不可复得的。

    换言之,如果在缺乏理解力的年龄第一次阅读了某书,就可能把这个宝贵的第一印象糟蹋了。然而,等成熟之后再读,理解倒是理解了,初次读到好书时的快感却不可失而复得。

    我对照了一下托尔斯泰的想法,我读这些世界名著的年龄恰恰合适——二十岁,有了一点理解力,也没有成熟到感受不到激情。我心里暗自庆幸这个阴差阳错的安排。


    梅长苏和托尔斯泰都在告诉我一个道理:不要给孩子看名著。

    换言之,等孩子长大了再看名著吧

    不要给孩子看名著,不是否定名著的文学性和影响力,而是就对于孩子来说,名著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我有一个朋友,小学初中就看过很多名著,从《复活》到《红楼梦》,从《呼啸山庄》到《哈姆雷特》。然而越长大,她却越不喜欢看名著。

    她告诉我:“我小的时候看名著有一个感觉,我觉得这个世界太灰暗了,书里面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批判,充满了怨怼、仇恨和斗争和分离的世界,我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那时候太小,同时,每次看完一大本一大本的充满了“怨气”的书,我都对世界充满了绝望,对名著充满了抗拒。”

    对于世界来说是文学瑰宝,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利剑的名著,对童年幼小心灵的她来说是一个长篇大论的恐吓家。

    聊起关于名著的话题,是因为当时电视上播出的一则杀人犯罪的负面新闻,她告诉我,看到负面新闻的时候就觉得是验证了她小时候看的名著里,描述的那个恐怖的世界,有时她觉得自己的悲观性格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童年的“名著阴影”。

    李银河老师的那篇文章我是在朋友圈看到,之所以点进去看就是因为分享那篇文章的姑娘当时的评论说很多名著现在作为大学生的她都不一定读得懂,尤其是文章里那些男女之间亲密的语言,更何况小时候的自己。

    很多国家,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都有明确的分级,15岁以上才观看,或是18岁以上才能观看,然而在书籍方面,却只听说过分类,未闻过分级,并且大多数如我一样关心孩子文化素养培养的家长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孩子看名著,希望孩子心中那颗文学的幼苗能够被名著的汁液浇灌的枝繁叶茂,然而真的会枝繁叶茂吗?还是说揠苗助长呢?

    担心揠苗助长的我,最终删除了购物车里所有的名著而选择了各类童话书。选童话书的原因梅长苏也有说到。

    刚开始要选一些文风简明的,先学圣贤做人的道理。我家里有好多书,如果你喜欢,我教你念书好不好。

    文风简明,圣贤做人的道理,能符合这两点的,我第一反应就是童话。而后一句,我家里有好多书,如果你喜欢,我教你念书好不好,我的解读就是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性。

    双鱼座加花痴的我,对于梅宗主的话应该有很多过分解读的地方,但是童话和引导的重要性在梅宗主说这个话之前,我也一直这么认为。

    最近看的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告白》,看过的小伙伴儿都知道这部电影绝不像名字这样小清新,电影里两个小学男孩杀死了班主任的年幼的女儿,同班的一个女生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全家人,并且给自己准备了自杀毒药。其中那个杀死班主任女儿的主谋男孩儿的一句话让我尤为痛心:

    没有人教我杀人有错,我母亲从不说梦幻童话,而是念给我听欧姆法则,牛顿定律或电机等学问。

    她拆开可爱的玩具,教我物体的构造。

    电影里有很多血腥的镜头,上面那四张是我最触目惊心的四张画面,不是因为它的血腥程度,而是电影里所传递出那种畸形的教育方式的破坏性,这个男孩儿正在举起屠刀杀死一个让他失去耐烦的女孩儿,这四个画面的排列在镜头剪辑方法中是让人啧啧称叹的“对比剪辑”,在男孩儿的人生过程中却是让人连连叹息的对比映射,男孩儿挥起屠刀的手砍下去溅起来女孩儿的血和小时候妈妈在他砸开溅起来的玩偶零件对应,看的我毛骨悚然。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来的时候是一块清爽干净的海绵,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会不断的吸收他接触到的人和事上面的各种特质。然而幼年的他们还不懂分辨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需要摒弃的,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会懵懂的吸收。

    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替他们把关,告诉他们什么是可以吸收的,什么是不可以吸收的,告诉他们吸收了好的品质,是需要把里面会坏掉心肠的核吐掉的。然而电影里的妈妈没有这样做。

    电影里男孩儿是一个头脑极聪明的天才少年,什么都能一学就会,但他的人生里从来没有人教他怎么做人,教他生命的价值,只有妈妈砸开玩偶摆弄零件告诉他欧姆法则、牛顿定律和电机学问。

    砸开玩偶了解欧姆法则、牛顿定律和电机学问,可以吸收世界上顶好的知识原理,可是玩偶砸开的那一瞬间,也砸碎了他对生命的敬畏,让他觉得可以砸碎一切让他达到目的事物,包括生命。妈妈砸碎玩偶的时候忘了告诉他,吸收好知识原理,吐出对生命蔑视的核。

    然后我脑子里浮现出那个男孩的第一句话:没有人告诉我杀人有错,我母亲从不说梦幻童话。

    最近不时看到一些少年犯罪的新闻,“一群初中少女轮番殴打同班同学”、“10岁少年杀死60岁老人”、“初中学生绑架女老师”……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看的人心情沉重,我多想给他们的童年寄去一本童话。

    这几天《小王子》热映,很多人都感叹自己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怀念小时候有趣的自己。


    可是他们没注意,现在的小孩子比他们更可怜,他们连为数不多的小时候有趣的时间都被无限压缩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用”变成了人们做很多事的标尺,各种有用论层出不穷,很多人问读书有什么用?教育有什么用?善良有什么用?我想你也会想问童话有什么用?

    我想童话它并不能拯救世界,如果用能不能对未来工资的涨幅来规定有用的话,它并没有什么用,它能做到的只是如梅长苏所说,文风简明的,教给孩子学做人的道理,播下一些美好的种子。

    童话里公主总是打败巫婆,王子总会打败怪兽,会播下正义总会胜利的种子;童话里公主爱护动物,王子爱惜臣民,会播下生命值得珍惜的种子;童话里每一个人物要成长都要跨越种种关卡才能成功,会种下努力才有收获的种子;童话里千奇百怪的人物和丰富情节,会种下想象力的种子……

    我不能保证看过童话的孩子都不会变坏,但是我相信喜欢童话的孩子都不会太坏,我们终将成为对家庭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世界有用的人,在变得有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学会成为一个人,那些种在心里的种子,正义的、博爱的、勤奋的都将慢慢发芽,支持我们成为一个不那么无趣的大人,不那么冷血的大人。

    等孩子长大了再看名著吧,在这之前,先给他一本童话吧。

    毕竟,让孩子像个孩子,长大后他才能像个大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梅长苏和托尔斯泰都在说:给孩子看小王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kq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