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没有那个时刻,你提起笔,冥思苦想,几乎把笔头啃掉,却依旧感觉不知该如何下笔……
或者有的时候,明明在心底反复构思,到落笔成文时却总感觉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样子,于是删了又写,写了又删,最后却只能对着一纸的空白心如猫抓……
很多写作类的大神说,写字不能单纯靠灵感,还要通过不断强化练习来养成一种习惯,从而才能保证持续有效的输出。虽然这是一个事实,但听起来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好像一个听话的在完成老师作业的小学生。
想起小学时代,每每碰到考察生僻词的造句时,自己总会用“我会用某某造句”这个句子以不变应万变,因为狡猾如我,这明显也算是一个挑不出毛病的句子。可心底却总是有一丝恐慌悄悄溢出,我清楚:对于每个真心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这样敷衍的态度其实是对文字本身的一种亵渎。
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能够用心、用情去写作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的,这样的文章才是能够得到别人情感共鸣的、真正的好文,写文并不是需要运用多么精妙的技巧,多么生动的修饰,而只需要停下手中的一切,静下心,听——来自我们心底的声音。

人越长大,越容易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想起那个曾经只靠心生活的自己,那个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不顾同学的哄笑大声念出“姑姑生了一个孩子又白又胖,我感到喜出望外”的独特造句,勇敢而自信的自己;那个抱着一条毛巾一边写作文一边擦眼泪的敏感而多情的自己;还有那个敢于在语文试卷上的命题作文中用一首远少于800字的诗歌去一搏老师心情的自己。
那个年轻的自己,远没有现在的眼界与阅历,所谓的源源不断的输入,更多的时候只是数不清数量的数理化试题抑或是英语类单词,但却如文曲星附体般的文思泉涌,写起字来如一汪清泉,汩汩不断。
其实,决定我们写作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灵感,而是静下来,听我们内心的声音,遵从自己所思所想,才能真正震撼、深入人心。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盲人乞讨者,跪在人来人往的街口,面前放着一个碗,一个纸牌儿,纸牌儿上写着,善良的你,请帮帮我!
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放钱进去。
后来有一个女士停下来,重新在纸牌儿的背面写了一行字,来往的人,眼中都闪现出温柔的光芒,不断有人把钱投进去。
那个纸牌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今天是阳光灿烂的一天,而我却什么都看不见……
你可以选择不善良,但是却无法漠视一个可怜人的困境,你甚至可以从他的困境中听见自己的声音,这个城市那么大,我却安不下自己的家;世界上那么多美好的相遇,我却始终遇不到自己的那个他。
真正打动我们的,其实也正是自己心底的声音而已。
某个深夜,树静,风止。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时刻,不谈名利,无关风月,唯愿我们把握此心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