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在即,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北平国民党当局取消一万五千名东北流亡学生的配给粮,7月5日,数千学生群集北平市参议会议长许惠东住宅,愤怒抗议,被国民党当局打死打伤百余人,举国震惊,是为“七五事件”。国民党当局为平息事件,派出5人调查小组,由蒋经国坐阵指挥,以彻查北平民调会和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贪腐案、推行代号为“孔雀东南飞”的币制改革为幌子,从人民手中掠夺黄金白银外汇。其间,以蒋经国为首、由国民党少壮派组成的“铁血救国会”,围绕这一重大经济的布局,与国民党中央党部、孔宋家族等贪腐势力以及中共地下党,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这就是作家刘和平的长篇小说《北平无战事》的故事梗概。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个性鲜明,血肉饱满,再加上历史大转折特有的背景魅力,应该说,这是近代谍战题材小说中少见的精品。下面,我想从粗略的分析一下小说的创作特点。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作家在谋篇上的技巧运用,主要体现在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处理上。小说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相互交叉展开的故事情节,作者在写作技巧上成功的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不贪多求全,而是将各色人物和其涉及的情节单独叙述,用穿插表述的方式,形成单独的叙述单元。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保证情节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作家在表述时的难度,减轻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和情节的梳理压力。这种叙事手法仅管有打乱节奏的嫌疑,又让小说略带跳跃感,但相对于一般纷繁笼统的叙述方式,显得简单明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对于其他谍战题裁的小说,《北平无战事》在人物构建上也有大尺度的突破。随着史料的不断公开,以及国共关系的回暖,这样的大环境给作家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也放宽了作品创作中涉及敏感的历史问题的尺度。在小说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无疑是梁经纶,通读全篇,这是一个无法用简单语言描述的人物,其身份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多面性在同题裁小说中几乎找不到痕迹,撇开贯穿情节的主线,他就是站立在小说众生相中心的人,作家对于这个人物的精准把控,剔除了以往同类题裁作品中人物标签化的缺点。当济学教授,何其沧的助手、国民党员、铁血救国会的核心成员,北平学联地下党等多重标签同时出现时,标签就已经失去了本有的意义。从誓做“孤臣孽子”到在“戡乱救国”的道路上决意独行,再到内心的煎熬、彷徨、再到对国民党的失望,知识分子的本色回归,梁经纶的转变,带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他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知识分子从单纯的渴望作为到认清时局放弃残梦的典型代表,和国民党中曾可达死心踏地愚忠,徐铁英无底线的贪腐,以及王蒲臣的八面玲珑有着本质的不同。
再来看看这本小说的悬念设置。小说的所有悬念皆在方孟敖和方步亭这对父子间展开。父子决裂在谍战题材中并不少见,但是,如果单纯的写成反目成仇、相互残杀则直接沦为败笔,因为,即便抛却内容上的似曾相识,单从人性泯灭这一点看,就已经落了下风。小说中,方孟敖和方步亭之间的父子“争斗”,是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主线,各色人等,围绕在这两个人身边,粉墨登场。在纷繁复杂的悬念中,我们看到的是,智者上演于无声处听惊雷;莽夫手提刀枪嚷着一比高下;贪婪成性者,机关算尽只为谋财得利;一心为民者,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刘和平在给这些人设置悬念时,既符合这些人的性格特征,又具有鲜明历史印记,同时又带有明显的量身定做的痕迹。这样的悬念设置,就小说而言,确实有些保守,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作家在创作谍战体裁小说时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相关史实的尊重和拿捏功力。
854页的小说,读起来确实累,但放下,又心有不舍。那些尘封的历史,不应该成为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因为简单的文字叙述,无法承受历史之重,以及当年风云际会时,心系天下的那一颗颗热血沸腾的丹心。那年的北平,没有枪声,没有伤亡,但是,隐藏在和平外衣下的,却是无所不在的刀光剑影,步步惊心,以及毅然决然,舍身成仁。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刘和平,他用文字告慰了当年那些无名的英杰,他用文字让读者重温了历史的厚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