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似乎好久没有阅读量了,便来到了图书馆,找了一圈自己需要的书,还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不出名的小册子小说—《到城里去》。
《到城里去》这篇小说篇幅很短,讲述的大概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农村,这我也是从故事的整体态势以及文中出现过的如“人民公社社员”、“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去”、“三转一响”而得以知之。
故事的主人公是宋家银和杨成方夫妇。“到城里去”的实践者是杨成方,幕后推动者是宋家银。为什么要上城呢?
这还得从他们结婚处说起。这宋家银啊,也算得上是个有些姿色的人,因自己已失过身,便降低了自己的结婚标准,选择了外貌、说话哪哪都不达标的杨成方。当然这也不是盲目的。反过来,这是有目的的,因为这个杨成方至少也算是一个工人,哪怕只是一个临时工。相较于在公社里挣公分却换不了几个钱的农民来说,那也是“打楼板总比打牛腿的说起来好听些”。
本来啊,厂里给结婚的工人放的是一个月的假期,而宋家银却让杨成方赶紧去上班,为的是长她是工人家属的脸面。后来杨成方所在的工厂倒闭了,只得回到了家里。这在他自己看来是值得幸福的一点,这样他就可以陪着自家老婆和孩子了。但是,宋家银可不是这样想的,在千逼万迫之外,他只好又踏上了去往城市的孤独之旅。而他在人脸不识一张的郑州,只得做起了捡破烂的工作。后来,听村里杨二郎在北京同是捡破烂发了财,宋家银又让他去到北京城里去讨生活。而在宋家银这里呢,却各处试图巩固自己“工人家属”的地位。她一方面在物质上照着别人的好生活靠近,就连在用语上也得强与城市接轨:城里爸爸妈妈的叫法被她捡去,而且说着“上班”这样的词汇。另一方面呢,她又将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通过读书考大学而得以真正落实城市。然而,不得不说,她的梦想再一次落空——其儿子在高考落榜之后复读,在即将高考的前一天离家出走,进城里去了,并扬言说不混出个人样就不回家,也不要找他。而作为母亲宋家银,但真的也“遵守”了儿子信中的话,便也不去登任何的寻人启事,她相信儿子能混好。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这份故事没有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故事读完,我们也就知道宋家银此人的“工人家属”情结。她明确知道一般乡下人进到城里就像驴打磨一样,到头来还是要回到农村,做个农民,不可能真的为城市所接纳。又或者,你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城里工作,有了城市户口,那才真正是子孙一生下来便是城里人。这也就宋家银的生活,她可以在生活中多么的节俭,也要带上“工人家属”的高帽。因此,当儿子出走去打工后,她也就任其为之。
对于宋家银的评价,不能说她是一个坏人。她好比《红楼梦》中的凤辣子,治家颇有本领,竭力打造梦中家园,没有做任何出格的事,唯一的不对或是虚荣心过重,多多少少“害”了一家人。
而对于被迫进城的老实人杨成方,他实则是个地道的农民思想。所以说啊,千万别要欺负老实人啊,宋家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