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青城山深处有一道观,名叫乾清观,观里一众道士隐士修行。
这一日,道长召集众人来到大殿,缓缓说道:“诸位弟子,本道昨夜观天象,看到紫微星东移,帝星晦暗不明。遂起一卦,赫然发现乱世将至。”
道长停顿了一下,继续道:“现令我乾清观诸弟子下山救世,须多行仗义,救死扶伤!”
末了,见弟子们都还处在惊慌中,道长一挥手:“去吧,乱世还要一段日子,各位保重。”
诸位道士这才反应过来,扣头拜别后一一离开。
遣散完弟子后,道长心里暗道:既然紫薇东移,那我此行就一路东进吧。
道长下山后不久,黄河泛滥,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而淮海沿岸瘟疫盛行,旱灾严重。
道长一路前行,遇到身染瘟疫的人,便炼制丹药为其治病。遇到饥民,道长便施展法术,从官府的府库中搬运出粮食。然则受灾人数众多,道长的解救也是杯水车薪。时节各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乱世之兆尽显。道长不由摇摇头,无奈叹息一声。
道长昼夜赶路,这一日来到钟离,遇到了两个四处走动的青年。两人大概十七八岁的年龄,鹑衣鹄面,满脸悲痛。不单如此,两人还用门板抬着两具尸体。
道长上前询问,得知原来这两青年是兄弟两,抬着的是饿死的父母,正在找寻一处可以安葬他们父母的地方。可是天下虽大,却没有一块土地属于他们,能让父母入土为安。
道长闻言不禁落泪,便找了一处地方安葬了死者,并做了场法事。
事毕,道长发现其中一青年下巴奇长,耳朵肥大,额头奇骨贯顶。道长心生惊异,暗道此子诸多磨难之后必定不凡。但是此刻这青年悲痛欲绝,两眼空洞无神,又身无分文,前途渺茫。道长于心不忍,便将这青年叫于身前,交给其一瓶丹药,说道:“这里面的丹药不但能充饥止渴,还可以使你减轻痛苦。你走投无路的时候食用一二。”
青年连忙跪谢,扣头大呼神仙下凡。
别过两人后,道长继续东进。眨眼便过了五年。五年间,道长的足迹早已遍布淮海、黄河沿岸各处,道长所到,必定体察天机,解救灾民。可这天下的乱世之象,丝毫未减。元朝龟缩一隅苟延残喘,各路豪强割据为王,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这一日,道长来到了吕洞宾故里永乐镇,正准备去道观一拜,却被一个算命先生叫住了。
算命先生说道:“这位道长风尘仆仆,可曾去过淮海?”
道长本不愿理会,但想到自己心中疑问,遂回道:“正是。敢问先生——”
“道长,你闯大祸了!”话未说完,算命先生便急忙打断了道长的话语。
道长闻言,怒极而笑:“本道五年间四处奔波,治病救灾,没有半刻缓歇。而你大好男儿,不思进取,却游走江湖,招摇撞骗,还敢信口雌黄?再胡乱说话,本道今日不介意为民除害!”说罢,道长便要动手。
“道长且慢!”算命先生连忙说道:“道长五年前是不是遇到过两个青年?”
道长心中暗惊,但面色不改,说道:“不假!”
算命先生继续道:“道长可知其中一人面相?”
道长略微回忆一番,说道:“本道虽不懂面相,可也略知命理一二。发现其中一人虽磨难众多,可如果安然度过,便贵不可言。于是本道还赠予其一瓶丹药,助其功成。”
“万万不可啊!道长!”算命先生闻言捶胸顿足,扼腕叹息。见道长面露疑惑,算命先生继续道:“早些年,我江湖行走,路过钟离。有一晚我观天象,偶然发现帝星隐隐凝聚,我便知此处将出一位帝王。道长所遇之人便是朱重八,拥有帝星命理之人。这种命理,尚不能卜算其前程,又怎能横加干预呢?”
算命先生继续说道:“大元朝本来气数已尽,乱世之相三年便可弥散,道长可知?”
道长此时已面露悔意,连忙道:“先生请讲!”
“我当时以十五年阳寿起卦,也只算到他二十五岁。我深知朱重八所受之苦,但也只能静观其变!”算命先生继续说道:“道长可知,正是其苦难,方成就其帝星之命!痛苦虽然令他生不如死,但也是他无穷力量的源泉啊!道长所赐灵丹妙药,减轻了他的痛苦,等于是削弱了他的力量,不然何苦现在依然民不聊生!”
道长闻言仰天长叹:“想我归明,学道以来,无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却不想铸成大祸。今日只有一死,以谢天下!”说罢就要拔剑自刎。
算命先生急忙上前一步,拦在剑前:“道长心系苍生,慈悲为怀,实属无心之错。今日一死,于事无补。道长可愿意以一身修为助其帝星归位?”
道长说道:“我归明酿成大错,死不足惜,又怎会在乎区区修为?先生明示!”
算命先生不禁动容道:“道长高义!我刘伯温定不负道长心中所愿,辅佐帝星,助其功成盛世!”
多年后,大明王朝建都北京,百姓迎来太平治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