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NO抱怨姐】开店之前,一定要科学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NO抱怨姐】开店之前,一定要科学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作者: NO抱怨姐 | 来源:发表于2019-06-13 20:16 被阅读0次

    看到文章标题,我相信你期待的是看到一些极富操作性的建议或者干货。就像我们在知乎上能看到的一样,

    然而不是。这篇文章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看看要开一个店,或者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通常会掉入怎样的陷阱,应该要想清楚哪三个问题。

    到底为什么开店?

    真的弄懂要怎样开店?

    要完全复制已经成功的模板?

    到底为什么开店?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要挣钱,可只要反问,要挣钱是否一定通过开店来解决,就知道这只是一个敷衍自己的答案。若再深究一下,会发现,很多人开店的目的不过是:

    找不到好工作,不如自己开个店

    上班遇到瓶颈,想开店给自己一个机会

    毕业了,不想找工作,开个店吧

    小红开店一年赚了多少,为什么我不开个店

    综合看起来,开店似乎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方式。它似乎比找更好的工作,比解决工作的瓶颈等更易操作,才会让人放弃现有的问题,转向开店。

    而现实情况是,从数据来看,以餐饮业为例,我国超过600万家店,平均寿命只有508天。而在饮品行业,美团数据显示2017年开店18万家,关店18万家。另外只要找让真正开店实践过的人现身说法,他们大多会说“三个月的辛苦能抵上过去打工的十年”。“开店完全就是自杀”。“不要开店!不要开店!!不要开店!!!”

    尽管有这些残酷的数字和血的教训,每年依然有大把大把的人流涌入开店的队伍,直到被现实打击到幡然醒悟,才明白打工时候是多么的幸福。

    问题是开店的想法为何总是挥之不去,为何每每在遭受工作打击时毫不妥协的拉着自己思想跑到开店的美好世界。这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想达成某个目标,大脑本能的逃避当下的困境,转而寻求一种看似更容易的解决办法。却不知道自己只是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更大的粪坑。心理学家称这样的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最早在狗的实验中发现了这种现象,随后也证明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

    2004年,因其照片被网络拍客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网站上走红的一位姐姐。一直梦想考进北大,可是两次高考都未能如愿。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即使这位姐姐已经就读陕西理工学院,却宁愿休学一年补习后重考。可就在高考那天遭遇车祸,梦想最后一次破灭。

    接着这位网红姐姐在大学期间,第一次报考英语4级,没过。这时候她没有气馁,转而向朋友们宣布下次她要直接考大学6级,很显然也没过。这时候她依然没有气馁,转而向朋友们宣布下次她要直接考托福和雅思。她就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重新用似乎更高的理想来冲淡失败和无助的打击。实际上她最应该要做的是总结没考过的原因,认真准备。这位网红姐姐就是习得性无助的真实案例。

    我们大部分人在一个环境多年,没有任何升职和加薪的可能,尽管已经试着做出各种努力,可仍然无法改变现状。既想离开,又没有勇气,对现实的无力感不断催生开店的想法。(习得性无助在上一篇文章《还未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吗?那就让我来告诉你》详细解释过)

    因此,真正弄明白为什么要开店十分重要。因为,不会游泳的人即使换一个游泳池也是不会游泳的。

    真的弄懂要怎样开店?

    笔者的姑姑这个月新开了一家牛肉粉馆,在开张之前,我们一再提醒要注意的事项,可她总是用全部准备好了,不用担心的话来回绝。对未来她充满极度的信心,对即将要做的事情,她怀有无比的激情。可直到开张前一天,我们到现场看情况,才知道很多东西都没有准备。

    为什么看似没有任何开店经验的人,在学习了一点皮毛以后(姑父有专门去培训机构学习汤汁配料一个月)后表现的信心爆棚?

    实际上在2000年,康莱尔大学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两位心理学家,凭借论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而这篇报告说的就是“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指有过很少训练经验的人,会呈现过度自信的表现。明明能力欠缺,可依然会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注: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军事战略家鬼谷子就曾提出过相似的现象,称为人生的四层境界:闻到,知道,见到,得到。现代人翻译成更易懂的名词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这完整的解释了达克效应。

    这就像开车,对于开了一点里程数的司机,通常会觉得自己能很好的驾驭车。研究显示,90%的司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准以上。

    这也是美国疫苗接种状况变糟糕的原因,为什么2019年未接种的儿童数量是20年前的4倍?调查原因显示,这些未接种儿童的父母,他们有一点教育背景,但对医学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他们从网上,杂志上看到了疫苗可能引起小孩其它的问题,于是理直气壮的站出来对抗医学权威,让小孩无法获得常规的免疫接种。

    就在我们身边,同样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挑水,有经验的老师傅都是打满桶水,因为他知道半桶水会在桶内不停的晃动,晃出来打湿自己的衣服,而满桶水反而会一直平稳的到达终点。

    同样在娱乐圈,刚刚入行的嫩模总是想尽办法制造一些绯闻,而真正的明星却很怕和这些绯闻沾边。

    所以平时看到在身边就某件事夸夸其谈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大师。大概率只是刚刚懂点皮毛的处在达克效应中的人。

    于是当我们准备开始一家店,当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点知识,一定要告知自己还不够还不够,若不然,结局同样悲惨。那既然自己也无法确定是否已经准备好,不知道是否已经弄懂了要开店的全部,那干脆照抄成功的案例算了。

    要完全复制已经成功的模板?

     从小,我们就听过达芬奇画鸡蛋,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以及王羲之写字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大师,最开始也是通过模仿,最终练出自己的风格。

    当面临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我们大脑的第一反应会看,这个领域成功的店,成功的公司,成功的人是怎样干的。这也是为什么当看到一个人赚钱以后,很快就有人蜂拥而至,做相同的产品,提供相同的服务。

    比如有人面试成功采用了很好看的简历模板,于是自己也购买一套相同的。

    比如开会时,PPT做的完美极大增强了各种成功率,于是迫不及待的参加PPT课程,购买高级PPT模板。

    又比如海底捞火锅店用极致的服务,在火锅届闯出一片天地,于是很多人纷纷效仿。

    也比如小米手机通过饥饿营销,硬是在枪林弹雨的手机行业中占据了自己的有利位置,于是就有手机品牌复制同样的销售策略。

    奇怪的是,在供应过剩的各种产品中,复制已经越来越难取得成功。而且经常是败的惨不忍睹,为什么了?

    前百度副总裁李叫兽曾今提出过一个“过河的故事”,想说明追求稳定的人是如何成为追求高风险的。而这同样也适用于盲目复制别人成功模板的人。

    当别人的成功被看见,实际上也引来了鳄鱼,而盲目的跟随者/复制者很可能就沦为新竞争环境(鳄鱼)的牺牲品。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做?

    假使我们去医院,医生二话不说就给我们一副药,说一天三次,吃7天。然后你肯定很纳闷,这医生靠谱不靠谱。接着你问医生,为什么给自己开这些药,医生说,因为今天来的4位病人都是相同的病症,开的都是一样的药。所以你也用一样的就可以了。

    听到这你肯定觉得这医生有问题,我才不吃这个药。正常的状况应该是医生通过一系列问询,检查,确定问题,最后开药

    这就像我们开店,或者做一件事情,直接把别人的“药/解决方案”拿过来吃肯定是没用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别人在拿到药之前是做了哪些检查,看了哪个医生,也就是说别人在成功之前,遇到怎样的状况,做了怎样的检查,然后得出了能成功的药

    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意思。单纯的模仿只有死,而应该要学习他是如何作画,如何临摹,如何画出自己的个性。

    因此,当我们想开一个店,先问问自己

    是不是因为想逃避现有的困境?然后告诉自己不会游泳,即使换个泳池也没用。

    是不是掌握了所有的知识?然后告诉自己可能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况,还有什么,还有什么,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准备。

    是不是仅仅在模仿成功的那一家?然后告诉自己搞清楚这家店在没开之前,附近的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店在这样的环境下开了就成功了。如果我现在开,环境是否已经改变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NO抱怨姐】开店之前,一定要科学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ise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