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悲,上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又被哪个玻璃心举报了。真是看的人没几个,举报的倒不少。
讲道理,我的观点既不特殊又不偏激,市面上畅销的经济类书籍都能看到类似的逻辑。而且这也绝对不是腾讯价值观的问题,腾讯自己都开了一个专栏专门介绍相关观点,至少说明腾讯官方是认可这类言论的。人家都卖得好好的,怎么到我就变成违规了?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想不明白的事,毕竟我是免费的,什么人都能看得到。而像“得到APP”那样付费的产品,基本上就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作者写得爽,付费的人看得爽。罗振宇说得对,付费是真的能筛选掉一大批玻璃心。薛兆丰在免费的网络环境里被喷成了筛子,在付费的“得到”里却成为了一个15万人订阅的大咖,甚至他专栏的用户留言都非常有看头,这是为啥?
如果说供需理论没啥毛病,那就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群众压根不想看到跟他观点不同的观点,他们只想举报骂人。
今年违规了两次,两次介绍的观点完全相同,所以不需要考虑了,这种观点不是我这种普通民众可以谈论的。既然已经违规了,那以后相关的观点我也不会再提,我实在是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所以今天到此为止。
如果有人是好奇宝宝,这里推荐几本书,可以由浅及深地阅读一下。
首先是彼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所著的《小岛经济学》,这本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而且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明观点。据我哥们儿的反馈是,前言和序的部分太长太难,对他而言很不友好,所以初次接触的人可以直接从正文开始读,完了回头再看前言和序。阅读途中如果碰到看不懂的词儿,最好可以在网上搜搜,当完全看明白的时候,绝对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
接着是史蒂芬·列维特所著的《魔鬼经济学》,史蒂芬·列维特号称自己“对经济学领域并不了解很多。并不擅长数学,并不精通经济计量学,也不知道怎样发展经济理论。”然而正因为这样,他的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晦涩。他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魔鬼经济学》这本书读起来很像是侦探小说,最后揭示的结果全部都是颠覆三观的,好比“为什么毒品贩子仍然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然而如果没一丢丢的经济学概念,看他的书很容易会觉得他是在鬼扯。
再接着是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直言不讳,我的行文风格基本上是学他的,如果喜欢我,应该就会喜欢他。
薛兆丰的《经济学通识》里讲的很多都跟国内政策相关,如果还想了解一下国外的情况,可以再看看亨利·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里面有很多经典案例。当初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因为罗振宇推荐,他说这本书是经济学入门读物,我一共读了三遍,查了一大堆相关知识,最后的总体感受只有四个字,入门个鬼。
看完这些,虽然不敢说自己真的完全懂经济学了,但上再看到我之前两篇被封的文章,至少不会因为大惊小怪到点举报的程度。
文章被封不仅会让人想到言论自由,然而言论自由在我看来其实是个相当尴尬的问题。
虽然我没小孩儿也没养过小孩儿,但是我其实看过不少有关幼教的书籍。其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辩论,说是给孩子看理想中的童话故事、让他们活在王子公主这样非黑即白的世界好呢?还是不要让孩子总活在梦里,让他们认识到现实其实是非常残酷的这一事实好?关于这个问题,主流的答案还是让孩子活在梦里好。如果你不告诉孩子“努力就会有好结果”这个童话,而是直接让他知道“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就会使得一个孩子完全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之后他对生活就不一定会抱有很高的热情了。
每次看到这种辩论,就会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哥们。他高中时是一个超级温和的人,后来上了大学,也不知道看了什么奇奇怪怪的言论,突然就变得很激进,就像是那种被人动员过的愤青似的。很快,第二年,又不知道他看了什么奇奇怪怪的言论,激进方向变了,感觉完全把前一年的自己视为了敌人。再后来,可能奇奇怪怪的言论看太多了,他终于又回归到了一个温和的状态,而他回归温和差不多花了4年时间。
人只有在看过很多观点之后才会趋于平和,而一个没接触过什么观点的人会不会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跟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数据支撑,万维钢曾经列过这样一组数据,说美国民众对政党支持,基本上取决于一个人14-17岁时他所处的环境,而跟他到底懂不懂政治没有任何关系。
那全国到底有多少人爱读书呢?看销量。一本书能卖200万本就已经相当相当了不起了,就当是一本书5个人在看吧,也不过是区区1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不到。那剩下的99%的人呢?可能就是向我那个刚上大学的同学一样,听风就是雨。如果把这些没怎么接触过各种观点的人看做是孩子,那到底是让他们活在理想的童话故事中呢?还是让他们活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
言论到底该不该自由?我尊重我所投稿的平台的判断。
然而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各方应该对作者稍微宽容一点。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个作者写的东西总是被禁,那他会不会想着换一个平台?好比这次我只是被微信封了,而其他的平台都很宽容。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至少我肯定就会渐渐地把微信当作是转发,而主要针对其他平台的用户创作了。这种用户流失是因为被禁的门槛提高而产生的,有一个就会有一群,到底好还是不好呢?以我学过的东西来看,可能不是个好事情。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个作者写的东西总是被禁,那他会不会想着转行或者换一个国家生活呢?好比薛兆丰老师,他曾提出过通过公路收费来缓解拥堵,提高春运火车票价来解决春运问题。如果你能读懂他的逻辑,你会发现他看问题的角度非常有趣;如果你读不懂他的逻辑,反正可以各种黑,反正可以点举报。这样的大经济学家在这个国家混不下去,他完全可以到别的地方研究别的地方的经济。如果他真的走了,那这最后到底是谁的损失?
我其他投稿的平台主要还有“简书”,B站最近也在测试他们的专栏功能,我也有投稿,喜欢的可以关注一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