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就像我在发刊词里介绍的,《能断金刚》提炼了:
*《金刚经》古老智慧
* 人们创造财富的智慧
如果这些,是您想了解并运用来丰富您的人生——使您能够同时拥有内在与外在的富有,那么,欢迎您,和我一起开启这段学习的旅程。
这一讲,我将重点介绍:
1.《能断金刚》书名的由来
2. 创造财富也是一种修炼和践行
3.《金刚经》的古老智慧:万物皆有空性
4. 如何见到这个空性的智慧
1.《能断金刚》书名的由来
作者开篇立意,用了三个章节大篇幅介绍与书名相关的内容,比如:
*《金刚经》的全称,悠久的历史等;
* ‘金刚’一词在藏传佛教的含义;
* 钻石的特性;。。。
这里面最强的逻辑关系,我的理解,作者是在逐步推出“能断金刚”的喻意:首先,作者提到:纯净钻石是最接近完全纯净物质形态的东西,钻石评估标准即是否无色;
请想象您面前有一面用最高级(最无色)的钻石做的墙,这个想象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它肯定是一面完全纯净的墙,墙表面没反射光线,您也就不会看见它;
《金刚经》传递给世人的智慧就如同这面钻石墙,它无时无刻不在人们周围,而人们却视而未见。所以佛陀要讲《金刚经》,教人们如何看见它;
最后,作者指出:《能断金刚》教授的是一种比世间最接近终极(钻石),比最硬物质(金刚)还更终极的潜能,即事物运作的真正秘密,能使您的事业和生活获得真正持久成功的秘密(“道”)。
即,《金刚经》古老智慧里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书中始终贯穿的那条:万物皆为空性。
2.世间有最大的修行
我在发刊词里讲过,让我记住这个书名的Paul博士当时说的一句话:“真正的修炼在社会,不在寺院。这位和尚在商业社会修炼成功了他在寺院学习的佛学智慧。”
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和对这位僧人的尊重,很想看看到底什么样智慧经由他在商业上修炼成功?
作为修行人,作者也强调:世间有最大的修行。不是有人认为的修行是离开社会,过出家人的隐居生活。这里,我不想冒犯修行人,我记得作者强调的是:如果修行主要目的是服务于社会,那么为了服务于社会,修行人必须在世间修行。
我从意识到修行意义和方法之初,便秉持并践行这点。
也许是Paul博士当年的这句话点醒了我,也许这是我潜意识深处低吟已久的声音,看到作者写在书里这样的文字,我内心涌现出强烈的共鸣。
作者在书中以其朋友举例,说明这点。这是一位印度孟买的钻石商,名叫:迪汝。沙,看上去普普通通,是位修行多年的修行人。作者讲的这位钻石商的故事里,有3点尤其吸引我:
1)他家里一直收拾得井井有条,无论多么富有,一家人喜欢挤在一个房间幸福地入睡。
2)他为了目标全力以赴,有着常人不及的动力与能力。他工作生活的核心就是创新和高效,事业中不断提高品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3)他在精神生活中讲求逻辑,方法与结果必须清清楚楚,就像做生意时的条约一样。
即使我没见过这位钻石商,这些事例都让我深深相信:全力投入经商的人,具备了领会和实行深刻精神修行所需的内力。
结合我服务过的企业高管,各种年龄,各样性格,各种行业,各样原因来寻求教练的支持。此刻,想起他们,我的心里油然升起敬佩之心,他们是:
* 拼命追求成功的人,
* 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投入于成长的人,
* 渴望同时获得内在与外在的富有的人。。。
他们都在具备精神修行所需的内力上努力并践行着。
3. 潜能的法则--万物皆为空性
讲完前面的《能断金刚》书名由来和世间有最大的修行,作者正式推出本书,同时也是《金刚经》的核心理念:万物皆为空性。
好的,首先谈谈,怎么理解空性?万物本身既没有好,也没有坏,本身是空的品质,因为所谓“好坏”是看待其的人们的视角使然。
作者将空性的理解和商业成功运作进行了举例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何谓“万物的潜能/空性”:
1)作者在公司的钻石业务发展迅猛,所以需要不断搬迁,换更大的写字楼。可是换办公场所会有一些问题:
如果买了新楼,对于住的近的员工是好事,住的远的员工就不是好事了。
如果买楼后楼价上涨是好事,如果楼价下跌就是坏事。
您会恍然发现:买楼本身没有固有的好坏品质,是空性。它既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取决于谁的视角看这件事。
2)又比如,有位最令您讨厌的同事或上司,而其让您讨厌的特性,是您认为的。
总有其他人认为那个特性不讨厌,比如其家人、孩子、伴侣,会觉得他是有爱心的愿意与其亲近的人。
所以,您看到这个人时觉得他很讨厌,对于其家人来说却很想与其亲近。
这两个例子说明:事物本身没有好坏,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它。
也就是说,如何看待事物,源于我们的视角:无论我们认为这是好,是坏,全是我们的感知。因为不同的人,看待它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这就叫做事物的空性。
谈到市场,作者很明确提出市场也是“中性”的,“空性”的,即:市场本身并没有好坏。
例如:两个经销商可能同一天同一个市场里向同一家公司求购钻石,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并不因为那一天有两个不同的市场,而因为这两个经销商过去植入意识中的铭印迫使他们眼中的同一个市场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关于铭印,我将在第2讲介绍)。
这两种状况都非常真实,一个经销商会完成订单,另一个则会失败。
市场是空性的,从中获得或失败都是经销商的视角使然。
4. 如何见到潜能的法则--万物皆为空性
就像前面说的,空性法则就像纯净度最高的钻石墙在我们面前, 我们却视而未见,空性如那面钻石墙一样无处不在,那么,怎样才能见到事物隐含的空性呢?作者给出两种方法:
1)通过阅读此类书中关于终极特性的解释,仔细思考这些解释,直到真正明白这个特性,并且能够运用它;
2)通过深度的冥想,在意识中直接证悟这个潜能。
对于第一种方法,我很想讲讲自己的经历。2018年12月我的佛教师父净念法师让我读诵《金刚经》:自此我经历了这本经文的读诵,抄写:因为不懂某些含义,我上喜马拉雅聆听南怀瑾老师解读《金刚经》:2019年夏天持续每周参加一次一位藏族老师对此经文的讲解课,从藏文角度了解《金刚经》由来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而加深对经文的具体理解等。
也许上面所说这些学习给我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也许《能断金刚》里作者同时引用了《金刚经》英文原著和邱尼喇嘛对《金刚经》解释的清晰到位,
当我看到作者解读的这些文字时,天空大片大片地明朗起来,我的心情无比舒畅。我由心感谢作者对经文的经典部分做了如此清晰的解读,尤其是英文原著部分,我记得去年听藏族老师的讲经课,他谈到过英文原著,我就想着哪里能找到它,但淘宝和网站都没搜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以后,如果有人告诉我《金刚经》难懂,我一定会告诉他/她看看《能断金刚》里的解释。
第一种方法的“真正明白这个特性,并且能够运用它”,弄明白可以通过看《能断金刚》,不难了。
能够运用它,我理解,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不说我服务过的企业高管,说到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谁能在情绪的河流里瞬间意识到“空性”,跳到河岸上,观自己----做到当知当觉呢?我觉得,此人非常了不起。
这个当知当觉的本领,我遇到的人里没有谁是天生的,大部分都后知后觉。想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日常训练觉知力来实现。
我们做专业教练的都知道,每日冥想静心是必修功课,训练大脑放空的本领,从而增强对当下情绪/思维/直觉等的觉知力。谈到如何运用它,首先,具备一定觉知力后,才可以在某个当下跳出情境,在空性视角观看情境,
打个比喻:好像乌云密布的天空露出一片晴朗的蓝天,请想象您停在这片晴朗的蓝天时,您向下望,向上看,向周围看,视野非常清晰,智慧自然显现,有效的方法不费力就会跳出来了。
关于作者提的第二个方法:通过深度的冥想,在意识中直接证悟这个潜能。
我在喜玛拉雅录制过一个冥想音频,引领听众安静和放松下来,远离日常繁忙的思绪和复杂的情绪,沉入听众自身的内在深海,体验内在深处的感受:也许有宁静,安全,自由,平和,丰盛。。。
如果您有一个疑问需要找寻答案,您可以在音频的最后问您自己那个疑问,然后等待内心深处浮现出可能的答案。也许您的疑问是关于空性的,也许关于您日常工作生活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尝试。
希望这个音频能支持您在深度冥想里证悟到一些东西。音频的寻找方式很简单,您下载喜马拉雅APP,在搜索里输入“内在深海的探寻”,然后您就会找到它了。
最后,我想总结第一讲的核心:空性。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真正地为这个世界还有周遭的人、事、物负责。
也帮助我们掌握了获得财富自由和事业成功的终极方法。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诸如生病、失业、离婚等问题,就不会怨天尤人。
同样的,我们对于诸如健康、晋升、合谐等美好生活,也不必用错误的方式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找。
我们不会期待他人为自己的幸福或不幸承当责任,因为要负责任的那个人正是自己。
我想用一句话结束第一讲:
世间万事万物原本中性/空性,所有的评判/标签皆取决于看它的视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