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疫情期间的学习,家长们都在感叹,为什么有的孩子根本不用管,照样学得认真考得好,咱家的孩子却一秒也不敢放松,快要累死了呢!
关于教育、关于成长,书、公众号、文章,多的数不胜数,这些书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重合率其实很高,几乎任何问题都能从任何一本书里找到答案,也就是说,只要愿意,每个家长都可以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孩子。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从网上大家的调侃中可以看出,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仍然是主旋律,像监工一样不离左右监督孩子仍然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痛。
为什么做不到“不管”?
因为“不管”实在比“管”要难得多。
不管,家长经受的考验比孩子要多得多,没有做好经受考验的准备就做不到不管。
我分析家长要过的关有:
一、分离关
从出生起,孩子就24小时置于我们的管理下,管吃喝、管拉撒、管玩、管说话,孩子的每一个变化,都有大人手把手的保护,家长通过“管”,做到了对孩子的情况心中有数,虽然身体劳累,但内心安稳,一切尽在掌握。
上学,是孩子一个重大的变化,家长习惯性地想要继续“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家长还没有做好分离的准备,习惯性地把孩子的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事。
二、信任关
放手让孩子自己写作业,让孩子自己处理遇到的难题,自己安排任务程序,自己面对选择,需要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信任孩子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多家长在孩子处理不好这些问题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不具备这种能力,需要家长的“管”,能力符合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锻炼出来的,家长充分的信任是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土壤、阳光,没有得到信任的孩子绝不会生发出自我管理能力
三、挫折关
如果说孩子已经被管习惯了,那还有没有机会“不管”了?有,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承受一个新的挫折:由管到不管,孩子肯定会出现一个放纵期。放纵期可能游戏时间会增加,成绩会下降,家长能不能承受这个挫折?
其实这个挫折在孩子的生命里可能只是短短的一瞬间,长远来看,不值一提,是为成长付出的必要代价,但家长往往不愿孩子走一步弯路、不愿孩子短暂落后的心态往往会将“不管”的时间越推越远,成长的代价累积到越来越来大,不管的成本越来越高,骑虎难下。
这三关已经很难了,但做一个高段位、轻松、不管的家长就像游戏里的终极王者,之前要过无数关打很多怪的。接下来的这一关也很难:
四、尊重关
尊重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可以分解为:
1、尊重权利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不要替孩子选择更好的、更快的、更对的,看手机也是一种权利,孩子有没有看手机的权利?看多久、看什么,都是权利的一部分,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能干涉,更不能剥夺。
2、尊重人格 很多家长喜欢以戏谑的语气表现亲昵,如你真丑、就你能...有时这种戏谑又会变成货真价实的批评,这对孩子的价值体系来说,是一个混乱的表达,为什么做好了是这句话,做不好也是这句话,感觉失衡后慢慢地他会失去自身价值感,变成一个需要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人。
3、尊重节奏 有一首著名的诗《牵着蜗牛去散步》,是写给自闭症孩子的,其实,相对大人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只小蜗牛,吃饭慢、走路慢、写作业慢,大人看得心焦,吃饭慢,喂,走路慢,抱,写作业慢,骂,孩子只能趁大人不备时争分夺秒地恢复一下自己的节奏,也就是大人看起来的拖拉磨蹭、偷懒玩手机。
五、引领关
能顺利通过前面几关的家长已经是段位很高的家长了,相信这个段位的家长在自我成长方面有很多的实践和体会了,“不管”的目的基本已经达成,只需要再适当引领,“不管”的效果就能达到充分保证了。
家长们往往有个好朋友,同时也是最大的敌人,那就是手机。自己玩起来,手机是最好的朋友,孩子一玩起来,手机就变成了最大的敌人,手机里有那么多好玩的,怎么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来?想想我们和孩子聊天的内容,除了枯燥的学习,有什么有趣的、可以吸引孩子、引领孩子远离手机的东西吗?引领关,是“不管”之路上对家长的终极考验。
相信通过这五关的家长,一定是轻松而有成就的家长,陪着家长度过这五关的孩子,也一定是坚定自主、积极向上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