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而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犹记得在写作课上的互相介绍,我听得最多的是,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却不知道我的故事。是啊,现在生活在这里的大家,谁没有点故事呢?我想,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伤痕。
宋冬野是这样唱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你他妈早就遍体鳞伤。”确实,人永远活在黑夜之下,又怎么会害怕天亮呢?若没有尝过失望的滋味,永远也不会知道失望为何物,那永远也不会失望。显然,这在生活中并不现实。有人说:成长就是慢慢失去曾经的勇气,这个叫成熟。诚然,人越是成长就越会思考保护自己,不再为不确定的事情而花费全身心的努力。人们总是感叹人生寂寞如雪,渴望更多的经历和体验来丰富人生。而随着人生的饱满,心也会磨起茧,热情中难免藏匿着自我保全的意识,人身处其中,却有身在局外的超然,生出一种结局早已经写好的洒脱。顾城的诗这样写的:“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花有花期,花开花落是自然过程,结果是必然,可是过程却也可以美好无比,欣赏过程,尊重结尾,才是好的心态。每个人都有自己故事,只是演绎的方式不同。每个人也都有伤痕。木心先生有句话:“某些人躲起来哭,希望被人发现,某些人不想被人找到,才躲起来哭。”
电影《卡萨布兰卡》中有句话:你现在的气质,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二十五岁的模特儿玛拉•韩信曾受到刀片毁容,脸上被缝了一百多针,她召开记者会时说:“每个人都有疤痕,我的,看得见。”有时候,我们是否把自己困住了呢?把自己的世界活小了呢?那过去的事情真的那么重要?那么放不下?那么念念不忘?与其怀念,不如放下,与其向往,不如去远方。有时候,他人,外界,这世界也并不在意你的故事,而是你自己放不下而已。那些故事,也不必妥善安放,小心收藏了,且随秋风去吧。请奔赴下一个天亮。
费洛姆说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感受式,另一种占有式。第一种,以自身的存在和心灵去体验世界,感受自己的存在。为什么不去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向往一个崭新的生活?去留意陌生人的一抹微笑,欢喜朋友之间的默契。
你的故事,于我而言,无关紧要;于你而言,应该是祝福,而非枷锁。
写给有需要的人,自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