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很好强,干什么总想拔尖,我想通过所谓优秀而被认可,从而获得自我价值感。
记得大二的一节古代汉语课上,老师提问我不会,接着老师很生气,连带着全班一起批评,话很难听,现在已想不起来,只记得我坐下后委屈到哭,心里还想着老师说得我们班期末没人能考到90分,我在心里暗暗发誓,非得考到90分以上。我开始努力地学古代汉语,每一个字的意思都查清楚,书上每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都细致读了几遍,最终我如愿以偿的考了90多分,足够让人刮目相看。
语文教学论课上,准备无学生的讲课,我一遍一遍的练习,学会在台上控制紧张情绪,即便内心波涛汹涌,脸上却依旧风平浪静,我的表现不错,也很喜欢得到别人认可的感觉。
大学里还选择了一次实践写作的课,这个课要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而创作,当时我特意去所要写的历史景点游览,在进行自然景物欣赏的同时,也搜集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故事。之后我每天在图书馆里写作,有时候想不出好的表达非常苦闷,有时候灵感乍泄另我欣喜若狂,一篇文章我修修改改,打磨了七天。最终交上去后老师竟认为我是抄的,我只得无奈解释不曾抄袭,老师了解后对我称赞不已,我当时非常有成就感。
还有毕业时候写论文,我非常认真去搜集相关资料,仔细阅读分析,进度非常慢,常常看了很多内容捋不出头绪,也非常焦急,但我仍然不允许自己敷衍了事。前期的阅读整理,想思路非常慢,但是动笔写了之后,我却写得很快。老师对我的论文挺满意的,只提了一点意见,但是就这一点意见,我仍然改了好久,因为害怕改得不好,所以我必须达到我认为的完美。最后我仍然对得起自己的辛苦,得到了一个优异的成绩。
这些事情足以让我获得外界的认可,托起我脆弱的自尊心。不过我也早早地意识到我只是害怕失败而已,因为一件事做不好而遭受批评的恐惧感是促使必须完美的原因。把自己的价值完全附着在外界的认可上也让我非常的疲惫,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耗尽全力去获得一点认可,没有源源不断地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认可,终究心是空的。
到现在,我都认为那些是“自证”情结,证明自己是好的,避免因“我不好”带来的自我价值感丧失。前几天听到了一个人说自己是学生思维,什么人都可以给自己“出题,自己一直在做好别人出的“试卷”。我深有共鸣,我不也一直在“做题”吗,什么时候我做我自己出的题呢?
回顾自己的考研,好像也是一个证明自己优秀的事情。我否定过去那个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自己,以至于那些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的事情,我都对此嗤之以鼻,就连考研也是。
我已经不敢追求所谓的“优秀”,“好”,当不再以外界给我的要求鞭策自己后,我又不知道如何做了,我到底想干什么呢?
不过一味自我否定也不是好事,对于这些我所否定的事情,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吧。我之前真的是错的吗?促使我必须做一件事的动力是恐惧批评的情绪,但是我做事情的能力是不是不应该被否定?也许我考研确实有点自证的心理,但也不全是吧,我也热爱文学,我考研过程中那些思考,那些成长也不该被批评吧?
其实我需要转换的只是,做什么事都害怕失败、避免失败,寻求认可的心理,那些我做事情中的能力是需要肯定的,我只需要换一种心态去做事情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