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兰芝
最早知道王安石,因为小学阶段学他的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的这首《泊船瓜洲》,在他所有的作品里面,堪称经典,也最入人心。
后来又学了他的《梅花》,诗中那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幽香,也写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暗香沁人。
初中阶段学习他的《登飞来峰》,从赏析性文字中,了解到他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的百般阻挠。但他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和气魄,我因此还对他产生无限敬意。我在给学生讲这首诗时,让学生谈启示和感悟。大部分同学都谈到,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轻言放弃,即使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也要坚持到底,争取成功。
不得不说,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毋庸置疑,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他的诗歌,一贯的风格是瘦劲刚健。早期作品奇险劲峭,晚年作品则化奇崛于寻常之中。他的散文,虽然大多为他的政治服务,却也是才思极佳。其中的《伤仲永》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篇,还有《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答司马谏议书》等,这些文章,一般观点明确,短小精悍,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文如其人。王安石的作品,一如他的人,不卑不亢,刚柔并济。
王安石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不必说,但他还曾因为“王安石变法”,成了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到“王安石变法”,我之前只是知道这个事件,具体的细节,基本上不了解。但是,最近我在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拗相公”一节之后,对王安石,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新的看法。
“拗相公”是对王安石的称呼。“拗”,意思是执拗,固执,不知变通,不懂改变。“拗相公”是林语堂因为“王安石变法”对其下的定论。读了这部分文字之后,我也深以为然。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变法,进而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他推行的新法,主要包括三大块:富国之法、强军之法、取士之法。在“富国之法”中有一个“青苗法”,也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个“青苗法”的推行,很明显可以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但这种新法最大的弊端是,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拒绝接受。
王安石对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固执地认为,国家和政府给老百姓这么好的政策,竟然有人拒绝?有人反对?他认为这不可能,也不应该,所以他还是要坚持推行新法,不惜排除异己,那些“唱反调”的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要么撤职,要么流放。
以司马光、苏东坡、欧阳修等为首的所谓的“保守派”,他们深知,“青苗法”不仅不能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还会让老百姓变得更穷。这些“保守派”极力和王安石当面争论,也多次积极向神宗谏言。但王安石不但不听,还很恼怒;而神宗更是偏听偏信,不予理睬。
那些所谓的“保守势力”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阻止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新法推行,却也没能阻止王安石的固执,没有能改变神宗“被蒙在鼓里”的盲信盲从。王安石当政数年后,一个叫郑侠的人,把几幅灾民图呈献到神宗面前,神宗才废止了多项王安石的新法。
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正确的事,应该坚持;错误的事,明智的话,应该立即停下来,及时止损。王安石变法,很明显,初衷是好的,但他无视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性狂躁,盲自信,刚愎自用,急功近利,再加上所用非人,不切实际,导致变法的最终失败。变法失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加速了本就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的灭亡。
本想通过变法让国家繁荣富强,没有想到,一不小心王安石却成了千古罪人。
其实王安石其人,按照现在的话说,人品绝对没有问题。苏轼,公然反对王安石变法。但王安石却能在苏轼遭贬路过时热情招待他,两个人一起吃肉喝酒,谈论诗文。两个人只是政见不同,但不影响两个人在文学上的互相欣赏。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整个变法的过程,王安石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也不是为了中饱私囊,只不过是没能处理好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所以说,他的诗词文都写得很好,作为文学家,当之无愧。但作为政治家,改革家,无疑是失败的。
客观全面认识王安石,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喜欢王安石的诗文作品,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