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除了三大国粹四大发明之外,就属“吃”最为使人津津乐道,国内人人都能随口说出个有关“吃”的故事;国外有多少人是因为好吃的才来中国旅游,也没人统计过;各类节日,像中秋端午这种,吃的月饼粽子,缅怀精神之类先放一边——也没多少人会吃着粽子想着屈原——好吃是最为主要的一部分。
月饼我妈没做过,暂且按下不表;就单单这包粽子,也颇有讲究:米要选糯米,叶要选芦苇,肉得选五花肉,肥瘦正好,其余的酱油料酒之类也不能随随便便。包的时候要沾水,煮的时候就更湿润紧实;肉米比例7:3,多一点会松,少一点没味;烧煮时间要长,芦苇叶的香味才能浸入到肉里,吃起来才更加清爽酥糯……等等,要点颇多,就不细数了。
小时候一到包粽子,我和老爸就会眼巴巴的搬俩张凳子坐在旁边打下手,像在举行什么仪式一般;老妈则会留一两个记号粽子,里面的肉特别大特别肥以供老爸解嘴馋;我家的两只乌龟也会伸长脖子,小眼睛转啊转啊的盯着厨房方向翘首以盼。
前一阵在网上流传的各种“咸甜大战”,我对此嗤之以鼻:肉粽以外的所有粽子,全是异端。
吃货老祖宗们留下来的,可不止节日食物:北宋大吃货苏轼先生就为他的“东坡肉”写下过《猪肉颂》这等作品。可这猪肉颂又不是食谱,现在杭州的东坡肉香酥甜糯入口即化,和子瞻先生可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大概的挂个羊头卖牛肉,也没人说什么,吃就是了。
此类的现象可是不少,湘系的“左宗棠鸡”“张飞牛肉”;徽系的“李鸿章烩菜”……中国八大菜系,没几个菜没点典故的,就连那白菜梆冻豆腐加点锅巴乱炖,都能取名“珍珠翡翠白玉汤”,挂了明太祖的头衔在外兜售,只不过当时的白菜梆冻豆腐,现在可进化成鲢鱼虾仁之类,档次拔高了不止一筹。
千古风流人物距离有点远,说说身边的。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没什么好说,口味千篇一律,大多都是进去填饥的;倒是旁边的那些小店,生意大多火爆。
我住的地方有家兰州拉面,生意算不上太好但到饭点总是有人出入。前一阵旁边也开了家拉面馆------就暂且命名为小张拉面馆吧,一般不都是“阿婆馄饨”“小李豆浆”“张三包子”之类的,这一竞争高下立判,每天中午小张拉面馆门庭若市,隔壁就像昨日黄花。有次我尝试了一下,其实也不怎么样,就是比隔壁多了点味道,姑且就当是家的味道吧。隔壁老板急得直跳脚,也没法子:来来往往的都是打工者,早就吃腻了兰州拉面大陆通用味,有了更好的选择,当然不会再给你赚钱。
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通性:带点家的味道总好过山珍海味。举个例子,一份麦当劳早餐加咖啡和一份小笼加馄饨,价格都是十元左右,你选哪个?反正我只要时间充足,肯定会选后者,大清早热乎乎的馄饨小笼下肚,一天都精神奕奕;而洋快餐当饭,再怎么滚烫,也总是觉得缺点什么。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对于豆花油条大饼粢饭糕之类的比较情有独钟,大概也是小时候的习惯作祟:小时候爸妈不在时,我就和阿姨叔叔生活在一起。每到冬天,清晨六点多,叔叔就会带我到菜场旁的早餐铺晃悠,点上两碗咸豆浆,两份油条,两份粢饭糕,坐在店铺外的小桌上,就着寒风吃下去,从头到脚的温暖。
说到底,吃的也就是那份温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