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3.茶话会分享:人为什么会衰老,以及如何长寿

53.茶话会分享:人为什么会衰老,以及如何长寿

作者: 人生玩家Eli | 来源:发表于2022-10-02 04:07 被阅读0次

    声明:文章不够严谨,可以理解为这只是我看视频的笔记

    参考视频:思维实验室--养成这几个习惯,你或许能多活30年|当长寿成为现实,你会选择永生吗? |衰老的真相3期合集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活到100岁?

    我有一个人生目标是活到100岁,在这过程中,我想做更多的事,读更多的书,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

    就像玩游戏,你玩得开心了,自然会想玩更久,这样的道理对于现实来说也成立,因为现实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场游戏。

    (简单说是这样的,详细来说的话,我可以专门开一篇文章来写自己的想法,暂时没必要了,在过去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有透露出我自己的想法。)

    一开始我以为大家都会想活得长久一些,但是一经谈论,发现小伙伴们会有不同意见。

    有人觉得把自己想做的事做了,活到70来岁就好了,活得太久,生活还要子女来照顾那就没必要了。

    确实是这样,但如果说我们可以健健康康活到100岁,那大多数人应该不会不喜欢吧。


    我也相信,在未来,人类终将实现星际移民,实现永生,可能是肉体上的永生,也可能是将记忆转移到机器上,依赖机器实现永生, 可能要等100年,也可能是200年,300年,但我相信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但对社会和地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就不确定了,负面的影响一定是会有的。因为这是一种极为不顺应自然的事情。

    那到底人为什么会衰老,衰老的原理又是什么,下面我来简单讲一下。

    先从自然演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衰老

    演化的底层逻辑不是为了保护个体,而是保护遗传信息。如果某种性状符合演化生存的逻辑,且基因能遗传下去,那这个性状就会被发扬光大,即使这个性状就是衰老和死亡。

    同样是哺乳动物,有只能活三年的老鼠,还有能活两百年以上的露脊鲸,好像看起来体型越大,寿命越长,看上去是有这样的规律。

    体量越大的动物,发展到性成熟的时间越长,所以自然选择就据此调整了生物的寿命,可以说生育效率越低的生物,它们的寿命越长。反之像老鼠这样,可以很快生长,大量繁殖的动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遗传DNA的任务,所以也就没必要活那么长了。

    活太久的话,资源不够,并不利于新个体的生存,也就不利于基因的传递。

    人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基于资源有限的事实,基因设定了让老旧个体死亡的机制。

    有一个规律,哺乳动物的极限寿命基本上就是它性成熟年龄的平均9倍,也是生长期的6倍。

    寿命=性成熟x9=生长期x6

    人性成熟的年纪大概是14-15岁,这样算下来,人的极限寿命大概就是100多岁。

    修复机制

    很多话是视频中的原话,有兴趣的话可以看视频,讲解得会更详细!

    听上去人会衰老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或者说是自然演化决定了基因有"衰老"这一功能。

    那衰老的原理又是什么,了解了原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根据原理来冲破限制实现永生呢?

    这要讲到细胞的修复机制。

    细胞的自我修复机制在我们出生后就开始全力工作,替换细胞内变质的蛋白质,修复被紫外线射断的dna,缝合破损的细胞膜,直到我们渡过可生育年龄。

    细胞自我修复是为了让个体有时间长到足够强壮的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哺育下一代。

    但是修复老旧个体的话,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那么就让修复机制全力工作到生育期后就可以,这样才更利于基因的传递。

    人在45岁之后,就是在普遍所谓的可生育年龄之后,细胞自我修复机制的任务已经完成,不再为身体全力以赴的工作,所以我们就会衰老。

    自然选择要将完成生育使命的个体抛弃,但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意识,意识产生的求生欲试图获得永久的健康生命,能否实现就在于我们的意识能否反客为主,控制原来只有基因才能控制的损伤修复机制。

    是什么因素使修复机制不再全力工作的?

    经研究发现,老年人细胞内依然存有完整的DNA,那就是说遗传信息没有发生改变。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就是遗传信息没有发生改变时,细胞内的什么因素会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虽说每个细胞内都有全套的遗传信息,但是我们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细胞,有同样的基因蓝图,这个蓝图造出的东西却天差地别,当所谓的细胞分化开始之后,我们的基因就开始了选择性表达。

    就是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基因会被激活,人在还是胚胎时被激活的基因,和出生后被激活的基因是不一样的,等到人老了,被激活的基因还会有变化。

    人类在达到发育的顶峰也就是25岁之前,细胞会产生大量的修复蛋白供自己使用,可是当我们步入中老年之后,修复蛋白的表达量竟然开始减少了。

    产生修复蛋白的基因不再正常表达,修复机制也就无法再全力工作了。

    DNA怎么知道现在已经渡过生育期了

    我们的每一个细胞的DNA上都有一个特定的空白片段,这个片段不参与任何的蛋白质的表达,而是随着细胞年龄的增加逐渐携带更多的甲基。

    年龄越大,携带的甲基越多,现在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甲基来判断细胞年龄的,不只是科学家,还有这个细胞自己。细胞会根据甲基化程度来改变自己的特性。

    总结衰老的原因:

    外在因素:

    1. 环境对细胞造成了的不可避免的伤害。
    2. 在生物所处的环境,生存资源有限。

    内存因素:

    1. 细胞内的自我修复能力被基因和表观遗传控制。青少年时期修复机制全力运作,但是过生育和养育后代的年龄,也就是大概40岁之后,体内的修复蛋白开始减少或失效。

    问题:性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基因表达出来的蛋白质构建了细胞,而人又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可以说是基因决定了人的一切。

    那性格到底是先天形成的,还是受后天影响的?

    身体是根据基因的遗传信息构造的,我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虽然是后天环境养成的。但是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大脑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格,是理性还是感性,是沉稳,还是外向,这样的对应关系是基因决定的。

    我向大家问了这个问题,大家说得都很不错,都说即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

    但是我又有了新的问题,什么才算是性格?大家说变得更真诚了,变得更愿意交友了,这算是性格吗?好像是知道了真诚的好处,知道了多交友的好处所以才发生的改变,这种很理性的改变确实会受到后天的影响。

    那对于一些感性的东西,可以通过后天改变吗?比方说我不爱说话,这不是我经过深度思考后做出的行为,而像是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行动。

    拿我小时候的感受来说,在陌生人面前不说话可能是内心有些害怕,然后就张不开口。

    那我多说话不是就不那么害怕了吗?多说话是不是就不会脸红了?这么说的话,通过后天的影响确实能改变性格。

    但具体到一个人,这个人的性格到底是先天的基因影响多一点,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多一点,就不好说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基因不好改变,而后天环境是一定可以使自己产生改变的。

      小希说萌萌对ta也有产生过影响,但小希也不清楚这算不算是性格上的改变。
      萌萌说有影响就是好的,管它性格不性格呢。
    

    哈哈对的,没错!

    另外小火小希等人都说自己以前有些内向,后来因为一些事才变得外向(我有点难以相信)。

    我是希望变得外向一些,小火也这么想,但萌萌觉得内向也挺好,这时小火和萌萌就开始了一些争论。

    可能是怕产生分歧,所以浩然也跳出来说要多问,多向对方的想法进行提问,才能减少分歧。

    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可以达到共识的,但是因为不同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有不同。还有人在表达时可能会出现差错,人在听的时候也可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只有多问,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大家都在积极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这种互相交流智慧的感觉好舒服。

    这个过程,也是彼此互相了解的过程。(比方说我了解到大家以前也会有些内向)

    虽然平时闲聊、开玩笑会更有趣一些,但说实话我更享受茶话会这种更认真的交谈,这种每个人都积极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交谈。

    哪怕大家会有不同意见,会发生争吵,我也很享受。

    长寿的方法

    视频中说这些长寿方法来源于这本书:《Lifespan: Why We Age--And Why We Don't Have to》

    1. 适当减少热量摄入。
    2. 适当增加运动量。
    3. 适当给予身体一定寒冷刺激。

    在史前恶劣的环境中,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实际上吃个7分饱就已经足够身体完成所有生命活动了,一直吃得很饱会给身体一个现在环境中营养物质很充足的信号,也就是说这个个体会更快的完成生育任务。相反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吃不饱,就好像给了身体一种后代成活率低的信号,基因会延长修复蛋白的表达,也就衰老得更慢了。

    通过适当的运动,偶尔超过正常的运动量,或者是偶尔给身体一些寒冷刺激,身体会觉得现在环境不够好,不适合繁衍,身体就会开始偏向生存模式,或许真有助于活得更久一些。

    原理就是给身体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的程度不能损害身体,这种压力可以刺激修复蛋白更大量的表达,从来使修复机制更好的运转。

    我有一点感想就是顺应自然,适当的走出舒适区,或许才是最好的。

    夏天吹空调,冬天不出门确实会让自己更舒服些,但也有些反自然。

    另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顺应自然的表现,天天熬夜作息不规律一定不太好吧(在说我自己)。

    在对身体不造成损害的情况下,适当出出汗,适当冻一冻,或许也有好处。

    我突然想起,上大学时体育老师说过的话:夏天不热什么时候热?夏天不热那叫逆天!

    关于“轻断食”

    上面的方法中提到了减少热量摄入,所以我想再着重谈一下轻断食。

    参考视频:科学声音(汪诘老师)--吃不饱饭反而能长寿,这事能信吗?论“轻断食”

    汪老师是我最喜欢的科普作家之一,他的视频内容总是基于可靠的信源,让人信得过。

    如果你不吃早饭就出门,估计你爸妈会唠叨你一顿,好像大家都觉得好好吃早饭才更健康,但又说不上来原因。

    (突然想到鼓励吃早饭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哈哈。)

    1929年-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有无数人饿肚子,然而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约瑟 塔皮亚教授却发现,这个期间,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反而增加了6年,而且越是穷的非白人的预期寿命增加的反而越多。这篇论文被刊登在了2009年的8月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刊上。

    这个发现有些反常识,虽然这不能说明饿肚子有利于长寿,但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早在1931年,美国著名的营养学家,克荚夫 麦科伊教授就在研究吃饱和寿命之间的关系了。他发现如果严格控制动物的喂食量,让实验动物保持一种饥饿感,这些动物的寿命就会显著的增加,

    但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轻易用在人身上的。

    在这之后,这个领域的相关研究就沉寂了差不多80年。

    在兴趣可以看视频以及视频中提到的论文来详细了解,我这里直接说结论和注意点:

    结论

    目前科学共同体对轻断食基本属于温和鼓励的态度,非孕期的成年人,尤其是糖尿病人在控制好血糖的情况下,可以一试。但是否真的能延长寿命,动物学研究较为充分,人体研究证据还不够充分。

    一些注意点

    1. 不吃早餐并不会影响健康。
    2. 运动和锻炼不可或缺。
    3. 未成年人和孕妇不要尝试轻断食。
    4. 如果在断食期间感觉到不好,请立即停止断食。(比如抑郁,脱发,内分泌失调,血糖不稳等)
    5. 按照膳食指南推荐的均衡饮食方式来安排膳食。
    6. 轻断食不可替代正式医疗,该看病还是要去看病。
    7. 医学和营养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科,旧有的认知,随时都有可能被最新的认知所取代,没有永远的专家,只有最新的证据。

    我的茶话会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茶话会演讲,感谢小希的主持,感谢小希给大家这样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

    时间确实太紧了,我今天准备的不太充分,讲得时候逻辑不太清晰,忽而像是有稿子在念,忽而又像在脱稿演讲,忽而又不知道该讲什么了,讲得时候好像也没有调动起情绪。

    1. 我讲得时候有一个感受,就是体会不到自己讲得好不好,大家都很安静地在听,也不知道大家的感受是如何的。(或许下次可以把会议录制下来,然后自己听听)
    2. 小希给到我一个建议,就是讲完之后可以来一个总结。
    3. 另外我觉得在大家发表看法时,我可以做一个笔记,方便事后思考和记录。
    4. 我有意识到我说太快的话,大家可能会听不清楚,或者理解不过来,所以我慢速比较慢,也算是上次作为听从参加茶话会的经验吧。

    下次我还会参加!或许准备的内容会简单些,这次的内容,有点多,并没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3.茶话会分享:人为什么会衰老,以及如何长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gs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