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真的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即使对于我这种从小就自诩喜欢思考的人来说。事实证明深思熟虑是反直觉的,而这个话题是我不愿触碰的,因为苏格拉底式提问需要耗费自己很多的自制力药水,我只是在以前尝试过几次苏格拉底式提问并对效果表示惊讶,但并没有习惯这种高思维密度的游戏。整个过程需要自制力与创造力,并且要抵制追求完美的思想,因为从实施提问的一开始你并看不到产出,你只是一步一步引导自己找到心中真正所想。当我在做某事前无法看到结果时,我心中会有恐惧,更像是本能的恐惧。原始生活教会我们一条原则,遇到不确定的东西最好不要碰,因为它们往往充满危险,这条原则帮助我们这只人类成功活到现在。但是经验告诉我,去做了往往就有产出,每次我对自己进行苏格拉底式提问,当然只有不多的几次,结果都令我喜出望外。但是,我这两天试着在上班路上重操旧业,却往往被恐惧打败,竟连引子都无法触发。其实写文章也一样,每次写之前我并不清楚产出是什么,充满不确定性,这让我退却,但是只要我打开电脑,写下标题,码下第一行字,结果总是文字越码越多,随性所致,随性所写,质量也不那么差。人如何能够克服看不到结果的恐惧坚持下去呢?我的方法是,养成适合自己的作息习惯。我为什么能开始码字而不觉得那么艰难,因为我早起了,早起后,喝杯水,打开电脑,不想太多,开始码字,自然而然一篇文章就有了。以前为什么能够对自己进行苏格拉底式提问?当时我每天早起,读书、跑步,跑步的四十分钟里闲着没事就玩一玩提问。这里不得不感叹,早起还真是一剂良药。
回归正题,第一次接触苏格拉底是在大四,那时我在图书馆偶遇了一本书,名字已经不记得了,内容是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完整纪录。第一篇是有关苏格拉底的审判,在那次审判中,苏格拉底丢掉了自己的性命。在当时的古希腊社会,他本可以用钱买命,虽然自己没有积蓄多少钱财,但是他的学生中不乏对他敬仰而生活优渥的人,就像,孔子的子贡。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学生为他赎命的请求,毅然决然的选择面对死亡,以自己死亡的方式警醒世人。整个审判分为两场,略显荒诞,因为你能看到苏格拉底是那么的有理有据,起诉苏格拉底的人的论点是多么可笑,论据是多么的贫乏。然而苏格拉底的坚持原则的勇气与不肯“认错”的倔强惹怒了陪审团,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我并不是要探讨苏格拉底死得多么悲壮,多么令人惋惜。我这里要说的是,那场审判中,苏格拉底的对话方式,或者说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方式能够启发人的智慧,帮助人了解自己,找到自己想要。
这里要谈到,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他们三人并称为“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式对话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我认为能够启发人的智慧呢?没错,聪明的你估计已经猜到了,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就是提问。他的对话就是一系列提问的组合。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往往对自己口中所说不甚了解,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不求甚解”。他们对外宣称掌握了某个真理,然而这只是展示自己孔雀尾巴的手段,却并不以逻辑去求证它。他认为,人如果需要进步就要知道和承认自己对某个东西并不了解。所以,为了社会对发展,他选择承担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愚蠢的使命,虽然这样做会惹怒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骄傲的有点名望的人。在就某事比距A进行辩论时,苏格拉底并不人为自己对A很了解,他与自诩为A专家对人对话,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其回答,结果总是,假如A专家刚开始被引导出A1的结论,最后引出的解决A2正好与A1相反。人们为了面子往往会恼羞成怒,但苏格拉底坚持自己所为,因为他认为这是在帮助别人启发智慧,最阻碍进步的事情莫过于不明白自己的无知。为什么苏格拉底最后总能成功的让人们看到自己的无知,在对话中总能占据有理的地位?因为事物太过复杂,没人能自诩对某事通晓一切,如果没能通晓一切就得出一个结论,最后必定会被逻辑的推理打到。苏格拉底聪明在,他知道自己的无知,并不认为自己通晓某事,所以他只是帮助别人引出他们的结论,而不自己下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