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任正非: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

任正非: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

作者: 0b69fa39fbb5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1:24 被阅读2次

    任正非: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

    唐文 [书享界](javascript:void(0);) 2月15日

    序篇:

    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

    收到余胜海老师的新书《用好人,分好钱:华为知识型员工管理之道》后,我从书中第48页摘抄了一句任正非的原话发到朋友圈:“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能力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这句话迅速就赢得了很多企业家的共鸣,纷纷询问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本书。

    在华为还刚起步的时候,余胜海老师就对他投以关注,潜心研究至今20多年,这有些类似红杉资本教父迈克尔·莫瑞兹(Michael Moritz)昔日做记者时对苹果的研究,所以这本著作是余老师多年研究精华的总结,很值得阅读和揣摩。

    恰好我最近正在大量阅读和思考与“群体”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著作,思考和摸索有关“群体”的基础原理,所以特别有兴趣用这样的视角来大胆解读下作为组织,或者作为“群体”的华为。

    为什么我突然对“群体”这个问题非常有兴趣呢?

    相当一段时间来,我发现不少人对商圈的关注多聚焦在精英人物、宏观政策、技术趋势等等主题上,却很少关注真正掏腰包,让组织生存和发展下去的用户/客户群体。当然,有的企业把这种研究视为核心,不会拿出来分享,但也有不少企业压根没有系统思考过这些问题,更不用说推到原理层面去摸索底层逻辑了。

    一些探索取得成果的也值得关注,例如颇富争议的CA(剑桥分析),纯粹从技术层面来看,他把心理学的“大五人格”和大数据、定向广告技术结合起来,在人群行为特点洞察和行为影响上取得了实质性技术进展(背靠的理论贡献则来自心理学家科辛斯基)。

    我在《轻营销(第三版)》里的题记就提到过:一切商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以“群体”的视野切入,不仅对用户/客户,还可以对员工,行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等群体做出很多视角独特的思考。

    群体与组织:群体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例如蚁群、雁群等。组织可以用来指生物体,例如人体组织,在古代文明时用来指工具、乐器等,现在我们用来指公司、军队、协会等这样由人组成,因特定目的而存在的群体。

    </article>

    外篇:以客户为中心

    组织生存的理由在组织之外:如果人不需要外界的食物、空气、水等等,那么消化器官、呼吸器官等等组织构成就是没有必要的。同样的,如果没有用户/客户群体,企业作为组织也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思考企业这样的组织,思考人力资源问题,切忌不能只是看做一个内部问题,而必须以外部根源来思考,抛开用户/客户去谈人力资源问题都是耍流氓。

    华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句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第二句是“以奋斗者为本”。

    什么是奋斗者?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吗?当然不是,“为客户创造价值是衡量“奋斗者”的唯一标准”。(《用好人,分好钱》P229)归根结底,奋斗者的含义也是以客户为根本来定义的。

    做企业,尤其创业,核心中的核心是理解好自己的用户/客户群体,首先要明确谁是自己的用户/客户(这一步是关键中的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我和一些创业者交流,问谁是他们的用户,张口就来:北上广深20-40岁的白领。千篇一律,不假思索。你再接着问下一个问题他们就闪烁其词了:这个庞大的人群里,哪一个细分的人群最愿意用你的产品或服务?),其次是要明确用户/客户群体的需求。

    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重要?我常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认真读读《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第一段: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这是非常经典,值得学习的分析。

    在做企业中,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谁是我们真正的用户/客户群体,继而还要弄清楚我们的员工应该是怎样的群体,谁是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谁会成为我们真正的合作伙伴等等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要做很多分析,要在实践中不停摸索,不是一拍脑袋,看几份咨询报告,听几个行业人士聊天就能定的。不少商业计划书说起技术趋势,竞争对手、尤其秀各种专业词汇头头是道,只有用户/客户群体一笔带过,似乎可以不说自明,这很荒唐。

    连接、网络效应推动全球化:只有建立起庞大的连接,更多的可能性才会“涌现”出来,作为这个世界连接主导推动者之一的华为,自然会寻求庞大连接所带来的网络化效应,因此一定会在全球广布局,广连接。这在需求端会带来需求多样化,零碎化,庞杂化,在供给端会对创新的路径及组织结构形式提出“进化”的高要求,下文我们会详述华为面对的挑战和应对方式。

    企业必须成为创新型组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华为获得增长的主要原因,而核心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持续创新,把这种创新植入品牌特质。”(《用好人,分好钱》P223)

    识别出来真正的用户/客户群体是第一步,洞察用户/客户需求是第二步,下一步是要用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

    “华为每年把收入的10%-15%用于研发。其中,大概70%用于开发。开发是一个确定性的工作,强调保证质量、效率提升。还有30%用于研究。研究是不确定性的工作,需要鼓励探索。对于不确定性工作,华为设定了一个收敛值是0.5,也就是说,允许有50%的失败。”(《用好人,分好钱》,P74)

    创新既要面朝黄土,也要眼看苍穹:70%用于面向确定性的开发,先把眼前一亩三分地耕耘好,满足客户当前短期的需求,保证企业的现金流,保证企业有饭吃。

    华为18万人,全球研发人员约8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5%。累计专利授权为74,307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研发费用支出为897亿元,约占全年收入的14.9%(书享界《一张图看懂华为2017年年报》)

    但也要提防技术黑天鹅出现,所以华为专门成立了“2012实验室”,眼看苍穹,捕捉未来的可能性。在全世界广撒网,甚至不惜为创新人才,创新区域专门设岗设中心。

    例如,意大利人隆巴迪是著名的的微波研究专家,10年前,华为因为他,专门把华为微波研究中心设在米兰。

    2008年,隆巴迪成为华为的一员,全权负责华为米兰微波研究中心的筹建,并且将许多专家都拉到了华为,组建了微波专家核心团队。

    华为之所以在米兰组建微波研究中心,是因为米兰有微波环境,有人才、产业环境和高校资源。任正非认为,人才的产生是需要环境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他在哪个环境的关系很大。如果非要把隆巴迪拉到中国,会怎样?中国没有微波产业环境,他连喝咖啡都不知道和谁去喝。(《用好人,分好钱》P28-29)

    “目前,华为已在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全球几乎所有有人才优势的国家设立了几十个能力中心”。(《用好人、分好钱》P27)

    要让用户/客户“秒懂”:创新的重要已经是陈词滥调,但“秒懂”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点,光有创新还不够,还得大大降低用户/客户理解、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的门槛(参看拙著《秒懂力》,本书联合作者之一邓斌正是前华为咨询高层)。所以,“在华为,任何产品一经立项就成立由市场、开发、服务、制造、财务、采购、质量人员组成的团队(PDT),对产品整个开发过程进行管理和决策,确保产品一推到市场就能满足客户需求。”(《用好人,分好钱》,P224)

    快速响应需求:降低用户/客户理解、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需要快速响应用户/客户的需求。

    “客户的需求就是华为不断前进的最大动力。在2G,3G时代,华为走的是中低端市场路线,但是在4G、5G时代,华为抢占了很多高端市场。从低中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华为在LTE(通称3.9G)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人力,力求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快速响应”。(《用好人,分好钱》P225)

    响应个性需求:“各家运营商的需求各有不同,“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显然行不通,而差异化成了华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另一个关键。欧洲的客户,如沃达丰,就觉得它的站点越来越复杂,频点数越来越多,华为便为其提供了一套站点简化的解决方案;日本软银的网络越建越密,干扰问题随之而来,华为提供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干扰问题又提升了网络容量;芬兰地广人稀,华为便为其打造了一套传播距离远且网络覆盖率高的解决方案”。(《用好人,分好钱》P225)

    班长的战争:要应对全球范围存在的多样化、零碎化、快速变化的需求,就需要打班长的战争。

    ““班长的战争”这个理念应该这么来看:大规模人员作战方式很“笨重”,通过缩小作战单位,提高综合作战能力;机关要更综合,决策人不能太多。让组织更“轻”,更“灵活”。”

    “任正非说:“我们讲“班长的战争”,强调通过授权,精简前方作战组织,缩小后方机构,加强战略机动队伍的建设。划小作战单位,不是指分工很细,而是通过配备“先进武器”和提供“重型火力”支持,使小团队的作战实力大大增强””(《用好人,分好钱》P17-18)

    类似华为这样18万人的组织,非常容易形成利益“板结化”,僵死组织的活力,组织一旦没有活力,就无法快速响应用户/客户多样的,善变的,零碎的需求。这才有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班长的战争”强调了小群体的灵活性,这在阿米巴经营,在韩都衣舍“大平台,小前端”等等企业的实践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小群体除了灵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个性化地把市场需求反映上来,这个时候就对企业组织提出了另一个要求——企业的炮火(创新、开发、生产、物流等等)要能平台化,快速响应哪怕只是一个小山头的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单从组织结构来看(显然这不只是一个组织结构问题),华为采用了“拧麻绳”的方式:“从端到端的整体视角来看,经营单位既不是简单地按产品划分的,也不是简单地按区域或客户划分的,但它又同时兼顾了这两种或多种维度划分经营组织的优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符合华为的市场和技术实际。

    产品线和区域在分解目标的时候,同时被赋予相应的“奖金包”的权力,产品线要推广自己的新产品时,可以向区域设立“奖金包”,区域拿到“奖金包”,区域拿到“奖金包”后就有了推广新产品的动力,同时可以向产品线提出应当改善哪些产品品质的建议。”(《用好人,分好钱》P157)

    炮火要来得快:是不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可以从企业的流程看出来,这是创造客户价值的效果和效率的体现,就如可以从人的血液流通是否顺畅可以判别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呼唤炮火,炮火就要来得快。

    “华为提出了“分清泳道,速度才能最快”的理念。如果把不同的流程当做独立的“泳道”,那么开展工作的时候就能像游泳比赛时一样,不同的选手之间互不干扰。就像每个泳道只有一个人一样,流程也必须构建在一个部门的权力管辖之内。从而保障流程的效率。

    华为的流程合作分为两种方式:“串联”和“并联”。一种情况是当遇到用人需求极大的工作任务时,就将有业务板块的流程进行“并联”,形成多流程并肩作战,从而实现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任务的目标。另一种情况是当遇到战线较长、专业性要求高的任务时,就选择适合的流程进行“串联”。“串联”方式往往被华为运用在科研项目的攻坚克难上,从而实现个人能力的充分挖掘和应用。”
    (《用好人,分好钱》P13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任正非:人才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jn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