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会遇到一个挑战,就是时间轴变短。因为现在的信息量太大,当信息量变得非常大时,就会应接不暇,我们没有时间去沉淀,没有时间去理解,我们会感觉所有东西都在飞逝,过得非常快。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代是10年的时间,但是到了1980年代,10年出现了2代,80后、85后,有人认为1990年代是三代,也许到了后面10年会出现10代,这是因为价值观的多元越来越明显和普遍,导致代际变短。
有人把21世纪定义为“当下主义”时代:人们会将重心转到当下这个时刻、现场体验以及当下最值得关注的东西上来……我们的文化就变成了人人都在试图抓住流逝瞬间的嘈杂状态。
校园里,我们眼前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互联网有一种本能的偏好和依赖,正如海尔斯所言,信息技术哺育的“媒体一代”具有全新的认知方式,这代人特有的“超级注意力”主要表现为在不同作业中迅速转换焦点,偏爱多样化信息流,寻找高度刺激性的东西,对单调状态的容忍度较低。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美国文学教授鲍尔莱恩曾做出严厉的批评,在他看来,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美国的青少年正在被数码时代各种娱乐消遣性的工具所淹没。这些工具包括手机、社交网络等等。他们通过这些工具传达的却是幼稚肤浅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正在妨碍他们同历史、公民义务、国际事务等成年人的现实世界进行重要的接触。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善于吸收新技术的美国年轻一代会利用他们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进而成为新的数码时代的弄潮儿,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鲍尔莱恩的批评并非是传媒“旧石器”时代“遗民”的悲叹,他敏感地捕捉到了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的“失重”问题。信息手段的发达、生活条件的优越、社会的开放,让这一代孩子很难体验吃不饱饭的困顿、刻骨铭心的思念,也往往缺少深刻的情感体验。世界越喧嚣,内心越空洞,信息越超载,精神越“失重”。
当然还有令人欣喜的一面。少子化时代,当今的孩子在家庭里已经习惯了被尊重被支持甚至被宠溺。但权利意识的觉醒也让他们在很多事情包括教育问题上拥有了表达自己甚至捍卫自己权利的意愿和行动。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今天任何一个社会事件出来,都会有多种议论多个角度,在多种信息的影响下,学生心中的榜样多元,一方面他们常常面临诱惑和困惑,一方面他们也要学会思考、判断和选择。因此,他们并不轻易认同成人给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
今天的社会开放、人群的流动等等让今天的人们变得更为理性,权利意识和边界意识都更强。这也意味着学生将生活在一个靠法律、理性等约束的陌生人社会,而不是靠情意、声望维系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育,他们要求话语权。对老师等成人的建议,他们往往质疑而叛逆,对自己的权利,他们保持着防范被伤害的警惕;对你我他,他们有了越来越强的边界意识。这是时代给他们打下的烙印,也是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
教师对已然变化了时代和变化了的学生要多一些研究、认识,如果依然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在教今天的学生,就会出现种种不适应。(18.9.7《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