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潘竑老师讲的子罕第九第11章的第2小节。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2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3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 夫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极高极深极广的。但颜回常年跟随夫子,在夫子身边学道弘道,虽然感觉夫子的学问,深邃高远,变幻莫测,但也不是深不可及的。因为夫子可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弟子,手把手的引领弟子,踏上圣贤之道,让颜回走在修道的路上,充满了""学而时习之的快乐,自己想停止学习的话也割舍不下。
之所以不愿停止学习的原因在于夫子引导弟子方法:博文约礼。诗书礼乐、典章制度,圣贤之道载之以文,著作义理的研习探究,皆属于文;道本于身心,务必躬行,遵循礼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事物皆为礼。博文约礼,如同目足并用,相映成辉,如此则近道矣。颜回跟随在夫子身边,对自心观察极其敏锐,对自身约束也极其的严格,具有了克己复礼的硬功夫。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成为唯一一个得到夫子赞许的具有仁德的弟子。自贡也自叹不如。如,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还有在复卦中有对颜回的描述: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家那个孩子颜回,他大概就是至善了吧!自己有缺点,没有不知晓的,知道了就没有再犯的,也就是不二过。"在夫子心中颜回是圆满之人,颜回心中有不善的念头出现的时候,他马上就能觉察,绝不让不善的念头在心中继续下去。颜回能做到当知当觉,管好自己的念头,是很了不起的。
颜回的行谊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而我们普通人认为圣人如孔子,实在是太高远了,根本是无法企及的。去接近圣人的境界,总认为自己达不到,总认为自己不行。这正如孔子批评弟子冉有说的那样:"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如果你真是力不足,你会做到一半才放弃。但你现在一开始便说自己力不足了,这样,你就等于是画地为牢了。特别是圣人和凡夫的区别之一。原因就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确立高远的目标,没有在志于道的的指引下,产生强大的动力。但颜回却一直按照老师说的方向努力,珍惜夫子的教诲,不违,如愚,无所不乐。
夫子循循善诱一点点的引导众弟子走上圣贤之道,他通过博文约礼,使弟子效学、追随,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