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央妈财爷互怼,我们要从这里面看到什么样的门道?
温馨提示:本文约3900字,阅读需10分钟。
央妈首先出招
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文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首先央妈的态度比较明确,一出来就怼了四条,直指财政:
1、预算管理不健全,导致财政运行存在顺周期性,没有发挥好逆周期宏观调控的作用。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部门正在去杠杆,货币政策实际上是稳健中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是积极的,然而现在看到的情况是,财政收入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今年预算安排的赤字率是2.6%,与去年3%的水平相比是紧缩的。
(营长点评:央妈的意思是,财爷该花钱的时候,没有花。)
2、财政支出以应对短期问题为主,缺少对长期问题考虑的财政制度设计。从长远来看,地方隐性债务问题、养老金缺口问题,都需要财政资金解决。通过供给侧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杠杆率偏高、房地产泡沫等结构性问题,也需要财政政策提供支持。寄希望提高财政收入来解决这些资金问题是涸泽而渔,最终必须通过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来解决。
(营长点评:央妈的意思是,财爷你要知道,那么多问题都是你要花钱的,要担起责任来)
3、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关键要做好两点。一是盘活财政存量。二是财政要提高把钱花好的意识。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最终结果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减税,小微企业增税了。
(营长点评:央妈的意思是,你不要只顾着收钱,要全盘考虑人家的负担,还得要花钱)
4、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资本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财政做实国有金融机构资本更加重要。为了增强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必须以财政资金真实地向国有金融机构注入资本。
(营长点评:这一条其实很重磅。央妈的意思是,金融去杠杆会有点风险,风险来了,你财爷有能力,要站出来顶住!)
央妈方面给的三条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要真正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职能,应当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对小微企业、创新企业的减税政策要落到实处。
二是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同时,中央财政的赤字率要高于去年而不是低于去年。
三是金融去杠杆面临资本不足的约束,必须以财政资金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并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保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被削弱。
营长点评:央妈意思比较明确,就是你不要只顾着收钱,该减负要给困难群众减;要花钱,多花钱,金融去杠杆收缩,财政就得顶起大梁;还有国有金融机构可能爆雷,你得准备好顶住了(这一点稍后单独详说。)
财爷的反击
7月16日,财政系统青尺回击:《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这篇文章反击的味道就很浓了,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积极财政政策等于提高赤字率吗?
简单地用赤字率衡量积极财政政策,可适用于一般经济评论场合,但对于专门研究财政体制和政策来说,是不够严谨的。虽然官方赤字口径未发生变化,但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因此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
(营长点评:财爷的意思是,我有花钱的,只是没体现在账目上,你不够专业,看不懂)。
2、财政注资金融机构是虚假的吗?
只要中央政府没有穷到打白条挂账的地步,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是很不专业的。当年财政注资银行,就是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体现,后来财政对于商业银行股改的支持也是毋庸置疑的。从一直存续的特别国债及付息,到后来银行不良资产转为优质债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钱和权益,最后承担者是全体纳税人,岂能转身一笔勾销变成了靠银行自己和央行“帮助”呢?
(营长点评:财爷这里基本上还是为自己辩解,搬出20年前注资救银行的事情讲道理,但这有点避重就轻,毕竟央妈讲的是未来或者马上要面对的风险责任问题。)
3、金融机构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受害者吗?
首先,金融机构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地方政府不规范举债的各类形式、各个环节,几乎都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参与,其包装操作之复杂,远超出基层财政部门的工作水平。
真正需要防范的是另一种倾向,就是站在金融机构的立场上,以防范金融风险为借口要求地方政府兜底,对不该担保或救助的隐性债务提供保护。这种做法延续了对金融市场的扭曲,不利于打破刚性兑付。
(营长点评:财爷这里反击了,这意思是央妈你要管好你的孩子,现在这地方债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共犯。别只怪我。财爷的意思是,我们就是要打破刚兑。这里面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实际上双方在这一环的意见分歧是最大的。)
4、如何向大国财政与大国央行转变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制定者都面临着重大挑战,主要是如何从小国赶超视角转向大国主动视角看待问题。
财政资金绝不是弥补部门和地方既得利益的“唐僧肉”,不能认为过去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地方债务控制后,财政政策不可能积极,所以要增加中央赤字”、“金融去杠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从表外回归表内,就要财政加大注资力度”,上述政策建议逻辑上显得草率。即使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投向地方政府搞基建和向金融机构注资是不是优先选项,也需要慎重研究。
央行方面,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央行在全球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利率、汇率市场化水平与国内外期望还有不小距离。比现实差距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差距,即决策思路上仍然属于小国央行的特征。
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财政和央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法治化和市场化的框架下,各司其职,权责匹配,自己不乱作为,也不要求对方乱作为,这才是对人民根本利益负责任的做法。
(营长点评:这一段也很明显的反映了财政部和央行之间的分歧,财政部这里基本是不愿意向金融机构注资的。而“小国央行”这个提法就有点情绪化了。最后的提法“自己不乱作为,也不要求对方乱作为”,那就是你先做好自己,别来管我,大家河水不犯井水的意思。
互怼本身揭示决策矛盾的风险
我们先不评论上面哪一家更在理,单纯的去看,这个争论本身就已经能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从上面两篇文章言论和观点之间,就可以看到,这次央妈和财爷的互怼,实际上是非常尖锐的。
要知道,央行和财政部是国务院体系下面两个位高权重的部级机关,这两个部门掌管着中国经济的命脉。对经济政策层面来说,这两个是执行的左膀右臂,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央行和财政部之间,等级平行,权责各自独立,基本上平时是河水不犯井水。
虽然这两篇文章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发表,但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双方的高层授意,双方不可能在这种层面上公开互怼。
那是什么逼得双方让这种矛盾从水面浮上来?那只能是目前双方对政策执行层面上的不同理解了。这种矛盾本身也是风险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看到两个这么重要的部门在对很多关键问题上的认知是有很大分歧的;如果大脑都有这么明显的分歧,那具体到执行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能有多默契?
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营长我非常同意这么一个看法,那就是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这种矛盾公开化,反而有利于在更高的层面统一部委意见去面对风险。
从央行的角度来看,这一年多来央行要管住货币,这块确实是这么做的。M2同比增速已连续7个月低于9%,且6月份创历史新低至8.0%,社融存量增速6月份也首次低于10%。
我们要知道,最近这半年以来,央行的压力非常大,社会总体缺钱,但是央行是水龙头,放水漫灌是救不了微观的风险的。央行不放水,也因为缺钱,出现了很多危机和风险爆破,在面对目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央行是站在更前的第一线。
央行方面提出几个问题,可能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都是重磅,简单来说:对于未来可能面对的风险状况,特别是金融机构未来的救助问题,大家的看法并未一致。而从争论本身看到的是,财爷可能自我感觉还比较好;而央妈已经有点焦虑了。
营长我在这里要亮出自己的看法,单纯就将行和财政部的文章上的争论来看,我个人是更要偏向央行。这里面有几个看法:
第一,央行的批评更有建设性,也更直面现实的困境,
第二,在严重风险的预期上,央行比财政部要看得更远,更加全面一点;
第三,我实在不能同意财政部河水不犯井水的这种态度,实际上危机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非常关键的。
作为吃瓜群众,作为韭菜,我们希望这场辩论能够更加深入进去,并且在争论中尽快形成共识,解决目前财政和货币之间的协作矛盾。而真正我们能寄予希望的,也只有统筹央行财政部等各路大员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了,希望这个机制不会等到一地鸡毛的时候才发生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