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下。我觉得,一部作品,还是应该有主题;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还是有助于对作品的成果把握。
刘备是“织席贩履”出身,没大读过书,也没刻意练过武,文墨既不高,武艺也不强。刘备仁厚爱民,常常体恤百姓。
可他却能由当初的一方小吏,终于成为后来的一国之君,不靠文,不靠武,主要靠的是“仁民爱物”。为了寄托作者的“仁政”理想,小说在描述“桃园三结义”时,特别突出了他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铮铮誓言;之后,便渐次展示了刘备一生“仁德及人”的系列情节:当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理政新野,安抚百姓,待民如子,因而流传“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歌谣;刘军火烧新野,遭到曹军疯狂反扑,不得已弃樊城、走襄阳,刘备带着十万百姓慷慨赴难。
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里面人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