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冰冷的冬日,你收到了一封鼓鼓囊囊的信。信封上面的字迹很工整,显得格外真诚。看着那个落款的“阿敏”你却很困惑,因为在记忆中搜寻了很久,并未有这么一个可以给你写信的亲密关系的人存在。
带着疑问,你开始想她到底是谁?她说人世间的悲欢不能共通,可是你却在文字中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些被你掩藏和刻意遗忘的往事就这么突兀地出现在了脑海中。
这个陌生的女人,很像你。她是悲伤的,你也是。你为她笑,为她哭。这是不是也在为你自己?
你决定去找找她。一番推理过后,你回到了家乡,终于在墓地见到了信中的阿敏。一段尘封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你终于想起来那个16岁的误打事件。也是为什么你会选择遗忘阿敏的原因。你连连对阿敏道歉,为之前的过错,之前的懦弱、遗忘道歉。还好阿敏还是那个阿敏,她对你真诚又宽容。她对你求之甚少,只想要你把她写进你的文里,她想要当女将军。回到北京后,你给阿敏写了一个故事。
文章里的阿敏我感觉就是阿苓,阿苓选择性地遗忘苦难,忘记了“阿敏”,其实那些苦难不是你遗忘了就会消失不见,还是会时不时出现。倒不如和“苦难”和解,才能走向新的生活。
文老师是怎么做到信里内容的引用和现实生活切换自如的?读信里的内容时,我看到的就是阿苓给自己写的信,那么自然,那么和谐。
我也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人,现在可能依然在苦难中。所以我在文中也看到了我自己,读起来那么心疼阿苓和阿敏,也心疼我。
谁说悲伤不能共通,我觉得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身边也有像我们一样的人。悲欢离合,让我们有了岁月的痕迹。我觉得那也是另外一种方式的美,偶尔无病呻吟,写些不疼不痒的文字又何妨?
我高中时也曾收到一封很厚很厚的信,是一个笔友寄过来的。蓝色信纸,蓝色的字。里面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信也在某年洪灾,家里屋子浸了水而毁坏了一些书籍,那封信件我之后再也没见过。我甚至都忘记了是不是真的收到过这么一封信,还是我做的梦。可有一封信这件事情有那么真实。我只记得他说:展信佳……
我想,能给我写厚厚的信的人,一定是懂我的人。我依稀还记得读信的时候,我很快乐。那个时候有个懂你的人,是多么的珍贵,而我,却把他弄丢了。我或许也能像阿苓一样想起来那个人是谁,想起来信里说了些什么。那个时候,我可能也会去见见他,或者她。
人生旅途是孤独的,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就算是你再亲密的伴侣,你都不可能做到对他毫无保留。我也渴望和阿敏一样,有一个叫“阿苓”的树洞。能在旅途中找到另一个自己,那将是你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