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简述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
初读这本书,跟随书中青年和哲人的对话,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好几次读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我就是那个青年的角色,我觉得哲人很多的时候都是在狡辩!
再读这本书,思索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发现,书中的哲理句句深刻,关键是我要去调整,这也是我唯一能让自己人生发生变化的关键。
又读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书中以青年和哲人的辩论对话展开,启发我们思考“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对自己的缺陷?”“如何处理自己的人生课题?”。在书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人生3大坑 你挖过吗?
生活中我们时常被外界束缚,实则是自己给自己上了一道心锁。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在试图把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让人重获心灵自由。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人生中有3个大坑,你现在是不是正在给自己挖坑的过程中呢?

第一个坑,来自过去。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总是不自觉的倒根儿!到底为什么这样了?而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坑,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很多心理困扰都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期待和评价。“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我们很少考虑“我自己是否认可自己。”
第三个坑,来自未来。我们纠结过去,奔向未来,却很少留心当下身边发生的一切。
上面的三个坑,我都跳进去了!你呢?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小时候,我们最讨厌谁?——别人家的孩子
长大后,我们最讨厌谁?——和自己同年入职的同事
……

在竞争的环境中,我们每天忙于工作、忙着学习,忙得像陀螺一样,但很多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忙。我们发现,当我们铆足全力打败一个同事,会有更多优秀的同事“站”起来。于是,劝慰自己,算了,一切随缘。但,转天一旦到了工作场域,我们仿佛自动穿上铠甲等待一轮又一轮的新战斗。
这种所谓的“追求优越性”往往是深深的自卑感!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这句话都懂,但做起来很难。但若我们不做,谁又能改变我们呢!
我们讨厌的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不够争气的自己。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很多时候,都太拿自己当回事儿。自己的事情没有解决,却对别人的事情妄加评论。在家庭中,做父母如此;在工作中,做同事也是如此。

回到家,我们整天在愁孩子作业,每天因为作业闹得鸡飞狗跳,结果孩子却无动于衷。这是谁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会毫无改善呢?是我们把孩子的课题,揽了过来,让孩子也觉得写作业是父母的课题,不是自己的。
工作中,我们总是对别人的工作指指点点,摆出一副经验丰富的架势。结果自己累得半死,还觉得别人不干活。这又是谁的问题呢?!是我们!没有划清工作的边界。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甘于平凡的勇气
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教会了我们竞争,教会了我们要做到卓越。但现在看来,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接纳平凡,获得甘于平凡的勇气。

甘于平凡,不是指什么都不做,更不是指无能。而是,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这些“临时的我”才是我们每一天真正要过好的。人生不只有辉煌的登顶时刻,更有当下的每一刻。
以上的几幅小画,只是摘取这本书的部分片段。期待读过这篇文章的你,和我一起交流。
最后送上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郑郑日上——Abby郑
我是生涯故事的陪伴者,“不急不缓”只为了陪来询者走一程,做一个“生涯故事的中立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