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包记趣

红包记趣

作者: 浙师大蔡伟 | 来源:发表于2019-02-06 05:45 被阅读216次
    年字的演变(转自网络)

    这个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发明就是红包,因为这是除衣食住等必需品外,世界上使用的人最多的东东之一。

    红包的起源或者说第一个红包的诞生应该已不可考,传说中与两种怪兽有关,一种叫年,一种叫祟(岁?)。但谁也没见到过这两种怪兽长什么样。甚至看(听)到“年”字,无不欢天喜地的,哪里有一点怪兽的感觉。“祟”字若不与成语鬼鬼祟祟连在一起,估计很多人刹那都会蒙圈,错读成“崇”的不在少数。因为“祟”字跟在“鬼”字后面,因此说“祟”是妖怪猛兽听上去还有点道理。相传这两种怪兽都会对孩子不利,因此需要成人守护,守护的器械自然就是铜钱银子了。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打点,无论是“年”还是“祟”,都不会伤害小孩。于是除夕又叫“过年”或“守岁”。过,除也,过年即除年。守岁即守祟,守护好孩子,不让祟作孽。

    但我可以肯定这种传说都是没有根据、牵强附会的。“年”字从商朝的甲骨文,一直到汉代的楷书,从来都没有妖魔鬼怪兽的含义。从甲骨文到小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个会意字,显示一个人背着禾的形状,表示谷物成熟,丰收,收获等意思。过去农业生产落后,一年只能收获一次,故“年”表示四季的一个轮回。过年的过,应该是度过之义。但红包跟孩子一定相关,它既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美好祝愿,又是古人存储的一种方式。就好像我们浙江绍兴在女儿出生那天起就埋下几坛黄酒,待女儿十八岁出嫁时再挖出,宴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其实这埋下的黄酒多半是作个预防,避免天灾人祸、年成不好,影响女儿出嫁。谁知这一习俗创造了一种美酒“女儿红”。

    由此可见,以压岁为名的红包(压岁钱)是为孩子们创造,但过去的孩子最多摸一摸红包,然后就被父母合法地收走,理由无外乎开学买铅笔、橡皮、书写本,存够了买玩具,长大了娶媳妇(嫁老公)用……反正一到过年父母就变成了最慈悲最善良最有爱心的“骗子”。但也有的父母懒得“行骗”,直接就说你那个压岁钱是你老爹老娘送红包换来的。言外之意你有接收权但没有使用权——一切红包归父母。尽管孩子们的压岁钱最终被缴公,但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还是到处磕头拜年讨红包。

    但慢慢地红包从形式到内容都变了,它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了,逐步演变成大人们的一种游戏器具。而且,不再是长辈送给晚辈们的“压岁钱”,而是下属对领导关照或者希望领导来年关照的心意,这点心意越来越大,便慢慢变味了,甚至超出了礼尚往来的民俗层面而触及到行(受)贿的法律底线。于是中央不得不出台政府工作人员、党员干部不得收受各种形式包括微信红包的规定。当然,这样一来红包就变得无趣了,自然不是本文所要叙述的对象。

    现在小孩们仍然在拜年收红包,父母们也照样从孩子手上“骗”走红包。但红包大戏早就从孩童世界转向成人世界了,红纸包的实体红包已不流行,一部手机加一个微信,大人们全成了红包游戏中的主角。

    都说年味淡了,但都没抓到年味消逝的根本。禁放烟花爆竹——那只是少了听觉的享受;平时什么都有的吃,过年没什么新花样——那只是少了味觉的盛宴……真正缺失的是心灵的交流,是情感的共鸣。从前过年时一家子聚在一起,少不了父母谆谆教导,少不了兄弟姐妹们的欢歌笑语,少不了一家子对过往一年的总结与对新的一年的向往……而如今天南地北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吃无所谓,聊不重要,人人盯着手机,在这个群那个群之间来回穿梭,以抢红包为乐事。特别是有些企业群,老板干脆不发年终奖,而是约定除夕夜发红包,能抢到多少全凭各人手快加运气。这样一来,从主管到工人,年三十的重心全落在老板身上,父母妻儿也不会感到被冷落,因为他们也在专心抢自己的红包。全民抢红包,可以成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奇怪的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却把这个蔚为壮观的大事给忽略了。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中国人的红包记录不断在刷新,吉尼斯忙不过来。

    红包带来的喜事趣事不少。有因发错红包而喜结良缘的,有因红包往来而一笑抿恩仇的,有因发大红包而成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有因抢到大红包而欣喜若狂的……

    一早醒来,教工群里李老师在发红包,而且在一个小时之内连发18个,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单人发送最密集的红包。而且这些红包的个头都不算小。大家惊呼,李老师的手机是不是出毛病了,自动将红包发出了。直到十八个红包发出后,李老师留下了“手都酸了,换其他人来发”的文字,大家这才放下心。由此,我这个几乎患有健忘症的人,也牢牢记住了李老师的姓名及其所发的红包。转辗到另一个群,群主发出了一个红包,打开1分,细看发了一百个,总价一元。大家一笑而散。过年不就图个开心吗?

    但抢红包抢得不开心的也有。某企业群,老板发出万元大红包,有的人抢到了数百,而有的人只抢到几毛,当然也有一分都没抢到的。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抢得少与抢不到的除了喟叹运气不好,就是骂骂破手机,破网络。老板是不敢骂的。

    有意思的是最高官媒央视与人民日报也来发红包。结果春晚观众人数上去了,但诚心看节目的少,等着抢红包的多。今年央视携手百度狂撒九亿红包,但结果我却听到骂声一片。原来抢红包易,领红包难,要想提现,你得下载多个APP。钱没领出,手机先爆了。看来百度的气度太小,与马云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百度的红包策略虽然骗到了漂亮的下载数据,但很多人领完钱就把那些APP给删了,而且加重了网民对百度的负面印象。其实,宣传一下,大家都能理解,但强制下载,就会怨声载道。

    今年春节红包有一大变化,群里拜年的人越来越多,但发红包的越来越少。有人说这与经济不景气有关。这个不无道理。毕竟年终奖得少了,发红包的底气自然就弱了。但说群发红包少了的人,估计都是60后或70后,90后群体这个感觉可能会弱一点。因为调查表明90后已成为红包收发的主力军,占到红包总数的60%以上。因此,要抢红包你得进入90后的群里。我相信2019年中国经济一定会触底反弹,明年的红包一定会像雪崩那么的壮观。

    其实发红包也不一定与经济挂勾。我的一个学生原来是班长,建了一个班级群,他虽然是某企业的中层经理人员,收入却并不高,但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在群里发一个红包问候同学,虽然每个红包数目不大,但日积月累,金额也是相当惊人的。还有的人发红包就是助人为乐,希望自己的每一分红包都能产生积极效应。我收到的几个专包,几乎都留有类似的话语:喜欢读我的简书,特别是我的第一部简书集《水与火的舞蹈》,希望我早日出版第二部简书。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也给了较大的压力。这样的红包自然也是终身难忘的。

    红包文化会不断转型,却永远不会缺席;红包故事的视角会不断转换,但永远不会结束。我也很想听听朋友们独特文化视野下有趣的红包故事。

    (加老夫微信好友,观二百余简书。微信号:zjsfdxcw;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老夫微信二维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包记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jyb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