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读《认知突围》,洋洋洒洒写下两千多字读后感,说实话写完我内心也直打鼓。因为之前从未有过书看一章就写这么多读后感的情况,我也非常害怕这是一种在交流群内同伴簇拥情况下我的一种三分钟热度,担心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去,以及这样做是不是能够持久地获得学习的动力。伴随着种种担心,我开启了第二章的阅读。
读完第二章我有些混乱和迷茫,这本书应该不能算是纯文学作品,但是怀左学长在分享时曾说不要以为自己所喜欢的领域就是最好的。幸好提前打了预防针。但是,对这本书的认知确实是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我不好分清这本书究竟是关于重塑世界观的书,还是探讨方法论的书,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仍然让人有一些混淆感,不是无法分清而是不好分清。其次,的确认为书中的一些观点不符合我目前所信仰或者追求的状态,比如说知识和财富的关系。但是,刨除这些不说,作者对于如何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还是深得我心,让我受益良多。
用一张思维导图来梳理下这一章。
图片来自夜行皮囊公众号下面挑感触较深的点来写。
01 当你真正信仰“知识就是财富”的时候,你就该知道,任何维度上的有效知识只要找对了合适的变现路径,就能转化成财富。
从这句话是否能够判断这本书的类别是成功学或者励志学类书籍?并无讥讽励志学或成功学书籍之意,每一类书籍的存在也的确有自己的价值和市场,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认识的目的方面与我读这本的初衷有所背离。我并非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但我认为如果仅将“知识就是财富”这一观点中的“财富”理解为物质财富有失偏颇,带着些功利主义的视角。我们学习和获取知识,如果一定要将其和未来能够获取的物质财富相挂钩,那么我想很多人便会丧失体验学习快乐的机会,而人类的发展也会走向更加商业的模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没错,但是我们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也确实需要一些兴趣爱好者和理想主义者。像后文多次提到的创办公众号的方法,我看着有些害怕。因为我也有一颗热爱文字的心,也想坚持写作,也想创办一个公号来记录和分享。但是,当我看到作者这么大力的推荐创办公号,我无法不将写字和赚钱联系起来当然,写好了赚钱的确无可非议。但是,如果创办公号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为了赚钱,那么我认为这件事情可能就失去了更多的意义(写得好当然不错),而且看公号看的越多越让我觉得很多文章噱头性太强,内容也多是受众爱看什么就写什么。这的确无可厚非,但少了一些严谨负责和坚持。当然,如果从这本书所属的类别来看,我所提出的疑问则应被视作毫无必要的无病呻吟,因为这本书本来就不是对这个症的。
02 我们会看到那些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未来最有出息的,因为学校和社会完全是两种竞争模式。
作者分析的两种竞争模式很有道理,学校里的方式我很明白,而对于社会上的竞争模式可能复杂的多,不是拼努力就够,效率、能力、人际都是重要的方面,对于快要走向工作岗位的我是时候去思考这一问题,并进一步努力了。
03知识分为外部接收和内部创造两种,当你通过自我体悟进行内部创造时,这时候的知识对你来说是完整的。
从外部接收的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和创造-也就是后文提到的深度思考-才能够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像我现在读一本书时可能会带着质疑的态度去阅读,可能和别人得出的观点不同,但是思考的力量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这样才能把底层知识整合为体系知识,进一步上升为智慧。
04 元知识是组成知识本身的更基础的知识,以及控制与调节知识的知识
元知识的概念是我第一次听说,把握好元知识的方向就像盖一座房子打好了地基,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左右互搏的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知识的获取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大有用处的。
05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的确如作者所说,分享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共同进步和成长是最好的效果。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付费知识的机构采用打卡的方式让学员在朋友圈打卡“分享”,实则是很有效的营销方式,这让我很多时候怀疑付费学习的动力和效果。
06世上就是有那么些人,在明知道红烧肉更好吃的前提下,还是选择吃水煮青菜,结果就是他们的身材可能会更好,身体也相对更加健康。
对于作者提出通过短期激励来促进学习的方式,我亦表示认同,而且确实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我还是倾向于做一个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心甘情愿地选择吃水煮白菜往往才能够获得持久的进步与发展。
本章读下来,我比较认同作者提出的方法论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把所有的事情都当做是追求财富的途径这一观点不敢苟同。我们活着,除了追求面包还得有一些鲜花相伴。
(时间匆忙,先写到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