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五年级,大弟读四年级时,村里有许多人挑红薯藤去圩上卖。有人买来种,也有人买来喂猪。头圩听说五分钱一斤,等到另一个圩日,我们也准备卖红薯藤。那天天蒙蒙亮。我和母亲就去菜地里割红薯藤了,我和大弟用撮箕,每人挑四五十斤,就是两个半撮箕带有露水的新鲜翠绿的红薯藤,因为我们俩个子矮,撮箕耳高,挑起来红薯藤就有一头拖地了,一路拖到城里,有的红薯藤叶连茎都烂了,卖相很不好看。那天卖红薯藤的人很多。买的人都买别人的,因为别人的红薯藤好看,没有烂的。
记得有人给三分一斤,要的也不多,我没有卖。后来太阳晒过的红薯藤有点蔫了,再也没有人来买。
那天中午,我们好像只吃一碗素粉,渴了就去一个米粉店喝自来水。
如果没有人来买红薯藤,我们只好再挑回家 ,那要走十多里地呢,想想都够累的没想到在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大弟和村里人说,把红薯藤挑去食品厂吧,那里收来喂猪,每斤两分钱。
于是我们跳着红薯藤,一路小跑。因为我和大弟都矮,撮箕耳又高,红薯藤一路拖地,沙沙响。好不容易挑到食品厂,把红薯藤过称,才卖两块钱,比预计的少了一半多。
在上个世纪的的七十年代,两块钱也是钱啊。
后来母亲还夸我的大弟,小小年级有头脑,知道找食品厂,问人家收不收红薯藤,好在人家收,我们才把红薯藤卖了,因为后来去的人,食品厂收够了,不再要了,他们只好把晒蔫的红薯藤再挑回家。因为卖不掉的,只好用来喂猪了。那时的人,卖不掉的红薯藤,是舍不得扔在街上,让别人捡来喂猪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