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另一个宇宙》作者,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现任北海道大学教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在复旦大学留学,并且在复旦学报上发表专业论文,他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史和美术史。武田的研究风格,以脑洞大开著称,兼具学者的知识和漫画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自称“中国文化的炼金术士”,特别善于从神话和玄学中挖掘中国古人对时空和宇宙这些宏大概念的思考。
武田雅哉在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人传统时空思维的文章合集,这本书也曾经推出过中文繁体版,当时的书名叫以《桃源乡的机械学》,而简体版是最近才面世的。在这本书里,武田带我们探讨了一系列很离奇但又很耐人询问的问题:中国古人是如何看待时空、宇宙这些概念的?他们如何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与我们现实世界既相像又不像的“另一个宇宙”?而这个想象世界,又是如何运转的?
一个存在于中国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些原本相对立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大和小。这个世界和我们身处的自然世界高度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看起来是自然世界的复现,但其实体现的是人为的设定,古人希望能控制这个世界,也希望可以在现实跟想象世界之间自如地穿越。并且,这个想象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是不固定的,会根据人的认知和需求,随时变化,还会不断吸纳域外传来的新元素。
一、中国古人对空间于世间的观念
1. 空间观念:一些空间概念,比如大与小、潜与显,以及地理方位,都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转换的,比如“阳羡鹅笼”、“水宝”、“宝葫芦”这些故事,乃至“盘古开天”的神话,体现的都是“无穷大可以蕴含在无穷小里”的观念。同样,潜与显对应的是阴阳的转化,而地理位置的不确定,比如关于昆仑的记载,则代表了古人会根据现实世界的地理新知,修正他们想象中的世界。
2. 时间观念:时间看似是一直向前,一去不返,但如果不以时间的琐事作为参照,从更大的宏观角度上观察,时间必然也会经历由盛而衰的循环。
二、中国古人想象中的世界, 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1. 想象世界的特点:看起来师法于自然,实际上完全不同于自然,比如用太湖石堆成的假山,自然界中找不到这样的山。小到盆景大到假山园林,都是在模拟自然的外包装下,体现着人为的设计。
2. 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中国古人认为,这两个世界是彼此各觉得,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人可以在两个世界之间穿越,比如桃花源记和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体现的都是这种观念。
三、中国古人想象中的世界的特性
1. 不确定性:猪八戒的形象由《西游记》原著明确定义的“黑猪”,变成被普遍接受的“白猪”;江豚,因为这个名称,被画成“生活在水里的猪”。作者认为,这两个例子结合起来可以说明,在中国古人的想象世界里,没有一套固定的准则,不论文字还是图形,都不具有权威性,人会依照现实情况或认知的演变,来对想象中的世界加以改造。
2. 现实功能指向性:《山海经》介绍各种怪兽的同时,都附注了食用或药用功能,作者认为,中国古人的思维多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对他们想象中的世界里的万事万物,也都赋予了实用的功能,设想它们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所用,这些想象出来的东西,也都会指向各种现实的用途。
3. 兼容性:中国古人特别善于把他们听到的关于域外的零散信息,用自己的视角来解读,并且改头换面,融入到自己的文化里。而不光是一些名词和传闻,对于最新科技成果,比如清末传入的电学,中国人也倾向于把这些新知放到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下去消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