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盛开的白莲花
从包头驱车向东北方向约50公里处,在山峦重叠的吉忽伦图山南面,有一条通往山脚的沟叫五当沟。顺沟口北望,沟的四周群峰拱卫,沟中流水潺潺,幽谷林密,云雾缭绕,风过松间,丽日蓝天。一群重重叠叠的白色庙宇和金碧辉煌的殿阁,依山垒砌,掩映在茂密、常青的苍松绿柏之间,有一种出神入化的清幽。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塞外古刹,国内外知名的学问寺----五当召。
传说
为了选择建造寺庙的地点,罗藏坚赞带领两个徒弟遍游阴山南麓,土默川原野。有一天,师徒三人来到了包克图(今包头)东北的一座高山脚下。正当罗藏坚赞抬头了望这座高山的景色之时,在天空中盘旋的一只白翅金雕俯冲而下,抓起罗藏坚赞的经冠、哈达,“嘎嘎”长鸣几声,向北边的高峰飞去。师傅的经冠被抓走,师徒三人就朝白翅金雕飞走的方向追去。追啊,追啊,一直追到天黑,他们三个还在深山密林中艰难地跋涉,就这样,一直走到天亮。正当他们登上一个山峰准备歇息时,发现抓走的经冠、哈达就高挂在眼前的一棵古松上。
罗藏坚赞精神为之一振,极目远望,只见山岚缭绕,云笼雾罩,在深谷中,柳林葱葱,百鸟鸣唱,正当他沉浸在这美景之时,只见一位身着白色长袍、头上插一朵白莲花的中年妇女,左手牵着一头白花牛犊,右手提着金光闪闪的奶桶,正朝着这边姗姗而来。只见这位妇人,放下奶桶,环顾四周,这时白花牛犊突然冲过来撞倒奶桶。顿时洁白的乳汁顺山坡而流淌开来。师徒三人正要惊呼之际,却见那流淌的奶汁顿时变成了一条银光闪闪的小溪,小溪上盛开着朵朵雪白的莲花,争芳斗艳。正当三人惊叹眼前的一切时,那位妇女却牵着牛犊腾云驾雾向天上飘然而去。罗藏坚赞看着眼前这圣洁吉祥的象征,喃喃自语“巴达嘎尔”(白莲花)。后来在这里建寺,就起寺名为“巴达嘎尔召”。这就是“白莲花寺”的来历。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禅林”,系藏语,意为“白莲花寺”,因庙前峡谷名为“五当沟”,“ 五当”系蒙语,意为柳树,故蒙古人俗称其为“五当召”,清廷赐名“广觉寺”。
1696年,土默特部生下一个名叫罗桑坚赞的男孩,这孩子自幼聪慧过人,酷爱学习,尤喜佛教经典。据传,他8岁时,在一次嘛呢经会上,背诵了长达30余页的《嘛呢经仪轨》,并毫无迟疑地解释其疑难之处。当时,寺院是求学的唯一地方,罗桑坚赞便去多伦诺尔汇宗寺向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学经,由于他聪明好学,深得老师的喜爱,并给他起法名叫阿旺曲日莫。9年后,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又送
他入藏深造。阿旺曲日莫在西藏留学期间,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哲蚌寺的拉然巴学位。
拉萨三大寺的格西学位分四个等级,第一等是拉然巴,意思是拉萨的博学高明之士。
从西藏学成返回内蒙古后,他的经师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将阿旺曲日莫升为多伦汇宗寺的达喇嘛。1720年,他应聘进京参加蒙文《甘珠尔》经的编译工作。
阿旺曲日莫不仅通达五明学,尤为擅长时轮学,而且学问高深,他到北京翻译《甘珠尔》经时,专译“时轮学”部分,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封他为“洞阔尔·班智达”, 意为“时轮学大学者”。 时轮学以专门研究天文、数学,历算、占卜和曼陀罗仪轨等为主。为此,他就想在自己的家乡修一座庙,以传播他的佛学学问。
1749年,在阿旺曲日莫的请求下,经章嘉、锡埒图、济隆等驻京呼图克图们的许可,阿旺曲日莫来到五当沟,就在这个柳林沟北岸的山上动工修建了一座两层大殿的寺庙,即现在的洞科尔殿。
1754年(乾隆十九年),经章嘉国师若比多吉(1717—1786)转呈清廷理藩院请赐寺名。清廷钦赐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的“广觉寺”匾额。阿旺曲日莫也成为五当召的第一代活佛,后来,五当召的活佛被称为“额尔德尼·莫日根·洞科尔·班智达”,是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
五当召的建筑布局不是内地通常采用的围墙院落的组合形式,而是由散落在山顶、山坡和山脚下的建筑群组合而成。这些建筑群规模宏大,均为深基厚墙平顶的典型的西藏式殿宇。外墙均涂白灰,显得十分庄严。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形式,是内蒙古现有的寺庙中独一无二的。
现存的六大经堂是时轮学部殿,大经堂殿(即如内地寺庙的大雄宝殿),金刚殿,密宗学部殿,显宗学部经堂殿和菩提道学部经堂殿。
佛教分大乘、小乘两大体系。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两派。所谓显宗是密宗对佛教其它派别教义的称呼。显宗也叫显教,就是通过公开宣传佛教教义,使人内心皈依。特点是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要求皈依“三宝”(佛、法、僧)。而密宗主张通过灌顶的方法来开悟。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在修道方法上主张显密兼修,但更崇尚密宗。汉地佛教则注重显宗。一般而言,显宗佛像比较慈善和祥,密宗佛像大都威严、愤怒。
作为供奉佛祖的大经堂殿,规模最为雄伟壮观。三层楼的大殿,楼下前堂是经堂,后殿是藏经阁。经堂内部宏阔,有64根立柱,全用彩色龙纹的栽绒毯裹着。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和3l尊菩萨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在今内蒙古诸寺庙中,唯有五当召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是“说法相”铜像。所谓“说法相”,就是佛祖塑像的两种姿势之一。即结跏趺坐,左手横放在左脚上,其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释迦牟尼神态安祥,稳坐莲花台,周围用莲花和光环相衬,有安然、稳健、崇敬之感。
殿堂四壁布满了五彩斑斓的佛经故事的壁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造型细腻神秘,别具一格,富有宗教色彩。壁画中还有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游牧图”,是研究清代蒙古人生活习俗的珍贵资料。
五当召在历史上曾是信奉黄教的蒙藏地区最有影响的寺庙之一。一向以佛教高级学部而著称,佛教学术气氛非常浓厚,专门设有供喇嘛们学习经典、研究佛学的学塾,藏语称为“扎仓”。学塾分四大部分:即时轮学部,设于1750年;显教学部,设于1752年;密宗学部,设于1800年;菩提道学部,设于本召五世活佛时期。从而在历史上曾成为国内外很有名气的学问寺。被西藏学问寺的高僧们称为“东藏”。
最早建的洞阔尔殿就是时轮学部殿,殿门上方正中悬挂着清廷
所赐“广觉寺”的匾额。殿内供奉的就是本殿修密法的本尊佛——时轮金刚即蒙古人所说的“洞阔尔”(意为时轮)。
时轮金刚是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即所谓修行者观修的本尊佛。他是一尊双身佛像。所谓双身是时轮金刚佛怀里拥抱着他的“明妃”(女尊配偶)而得的称谓。殿前的讲经台,高约十余米,是容纳数百个喇嘛迭坐听经和学位辩论的场所,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当年辨经布道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洞阔尔殿的西侧是金刚殿。殿内供奉着十尊愤怒目金刚。金刚的职责是护法,所以也叫“护法神殿”。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在内地寺庙里几乎见不到的佛教密宗佛像。你看,有牛头马面,表情激愤的;有多头多眼,多手多足,还张牙舞爪的;还有双身男女拥抱的等等。总之,个个奇形怪状,面目狰狞,给人一种恐怖之感。但是,你要知道,这些看起来有些凶神恶煞的金刚可是佛教界正义的化身,之所以要变成此等模样,是通过这种凶恶的模样来吓唬那些破坏正教的邪魔。当然,这里的邪魔主要是指阻碍修法僧人修法的思想魔障。
你看这位好生了得,是无量寿佛变化而来的护法神。蒙古人叫阎曼德迦,汉文称大威德怖畏金刚。他的任务是专司镇压邪魔。蒙古族佛教徒认为,该尊是众护法之王,是惩治外教最严厉的法主。正面为牛头,共有9头34臂,16条腿。9头分为3层,第一层正面头为戴牛角的牛头,其左右边各有3头,第二层为一头,愤怒的面相,以上各面均有3眼;最上一层为慈祥而安静的面相。其左右各17臂,共34臂,第二双手拥抱明妃,其余双手分别持有各种武器,如弯刀、短矛、人骨棒、人头骨等等。其左右各8条腿,共16条腿,各每只脚下踏着的是被他降伏的恶魔。我们眼前五当召金刚殿中所供奉的这位阎曼德迦铸像,是在内蒙古地区至今所保留的护法神中极罕见的一尊。
走进大经堂西侧的显宗学部,殿内供奉着未来佛弥勒佛的站立铜像,高达10米,全部为黄铜分铸焊接制成。其塑像头戴宝冠(天冠),肩饰莲花,上身袒露,额上镶有一颗珍珠,手作说法印,表现弥勒佛从兜率天宫即将下世前的生动姿态。请注意,这尊像与内地寺庙中的弥勒佛像迥然不同。把一般寺庙中的坐姿换成站立姿态,给人以救苦救难的弥勒佛即将来临人间之感。
菩提道学部的正中供奉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一尊9米高的巨型铜像。大师身着格鲁派僧装,头戴黄色的“班霞”帽子( “班霞”,藏语,意为班智达的帽子),面部丰满,慈眉善眼,宽额大耳,手作法印,肩生莲花,结跏趺于大莲花座上。其整个表情庄严肃穆,造型凝重洗练。据说,这尊铜像是在内蒙古地区宗喀巴大师铜像中最大的一尊。铜像东西两侧,沿墙排列着木制的千佛龛,龛内供奉一千躯宗喀巴大师小型塑像。
是啊,面前的宗喀巴大师是佛教理论创新的前辈,这五当召不但教授佛教理论,而且也教天文、数学、历法等,显宗、密宗、菩提道汇于一召,五当召,作为学科门类齐全的佛学学府,当之无愧。
(裴聚斌)
��q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