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为中秋佳节,本是欢快愉悦的气氛,却落得凄凉落魄的境地,无论是天气,还是世上流行的风气,亦然。
回想起儿时,七八岁的光景,那是还没有手机,还没有笔记本电脑,还没有WiFi……而我还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印象中,此时的天气微凉,大人们都在为收割稻子忙碌着,从早到晚,从清晨到日落。累了一天的大人们,回到家中,整些酒菜,也没有很好,一家人团团地坐着,有说有笑。当然,小孩子是最坐不住的,嚷嚷着要吃月饼,要吃水果。月饼,可不是经常可以吃到的,只有中秋才能吃到。那时候,5元一筒,装了好几个大月饼,迫不及待地掰开,有芝麻、花生、冰糖、红或是绿的山楂丝,咬上一口,细细地品味着,仿佛里面藏了一个世界的美味。
谈到食物,不得不提的就是柿子与石榴,仿佛是秋天的一对孪生兄弟,农村孩子秋天最爱的食物,却也是最廉价的食物。柿子,在秋的眼中,红了全身,挂满了枝头。我记得,儿时的作文中,常常把柿子比作火红的灯笼,有时候,又把石榴比作灯笼,大概在我眼里,只要是红的,可以吃的,都可以这么比喻。柿子的脆弱程度,似乎吹弹可破,手指一划,就溢出香甜的汁水来。但是,有经验的孩子,常常小心翼翼的剥开外面的皮,里面还有一层保护膜,完整地包裹着柿子。当你完成这件耗费精力的事情后,端详着手中的柿子,宛若在审视一件艺术品,更得决定从哪里下口,破坏这完好无损的柿子。不仅仅有熟透的柿子,还有青色的,那么涩口,怎么吃?错哉错哉,当然是水煮啦。煮熟的柿子,可与自然熟的柿子相媲美呢,脆口甘甜,忍不住要吃好几个方肯罢休。当然,还有人家喜欢用酒抹一抹柿子,挂在通风处,这样可以加快柿子成熟的速度。当时相当地不了解啊,也没有度娘,后来上了高中,才知道其中的原理。
中秋,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玩火把。一个村的孩子在田野里、巷子里游荡着,高举着火把,四处的挥洒。捆火把也是很讲究的,干燥的稻草,整齐地扎在棍子上,亦或弄点汽油、塑料,这样可以烧得久一些。甚至有人烧起了牛粪,毕竟只是同种物质的不同形式而已。洋洋洒洒,成群的孩子,组成一条红龙,欢快地奔跑着,跳跃着。突然,某家的稻草堆被燃着,主人跑出来要算账,红龙又“哇”的一声一哄而散,整个村子都布满红点。黑夜里,只有红色,才代表着激情,代表着活力,代表着欢乐。
当然,赏月也是头等的大事,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或是路边,闲谈着。老人总说月亮上有个人在砍树,这可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睁大眼睛,瞳孔都扩大了,哎,好像真有个人在砍树哦。开心得又拉着别的小伙伴,让他看看是不是真的。一会,换个老人,又说月亮上有嫦娥,是个大美人呢,于是乎,又睁大眼睛看了半天。有时候,不想看月亮,看着满天的繁星,找一找星座,心情也是乐呵呵的。年年如此,老人的故事不变,长大的孩子不想听了,新生的儿童,又开始心驰神往。
玩了一晚上,虽然很想继续玩,但是母亲的呼唤,却是不可不听的归家讯号。农村的孩子睡得早,现在八点、九睡觉都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孩子们早已洗漱完毕,准备入眠了。长夜漫漫,此起彼伏的除了蛙声,还有父辈的呼噜,孩子们相拥而睡,嘴角露出甜甜的笑。
而后上了高中,机械地吟得一些诗词,却不晓得其中的滋味。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亦或是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此云云,不得甚解。上了大学,又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评奖评优,为了比赛,为了考证,为了爱情。远离了家乡,一群毛头青年,聚在一起,撸得好酒,畅谈其故乡,红了眼眶,也泪撒过往。
笔者有感于今天时代的巨变,有感于中国节日气氛的冷淡,大家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又急急忙忙地将时间,挥洒在视频、游戏、新闻、微博、段子上,各种app充斥着你的生活,抢红包,刷抖音成了最大的娱乐活动。没有人愿意写封家信;没有人愿意坐在草坪上、树荫底安静的看书;没有人愿意捉只蝴蝶夹在书中做成标本,或是树叶做成书签,取而代之的电子产品;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却火急火燎,亦或慵懒的活着。是时代没了情趣,还是人丢了根源?我不想看到7、8岁的孩子,14年后,写篇随笔,纪念自己抢红包、打手游的童年,这是一种的悲哀。
耳边常常充斥房子、车子、女票、稳定的工作,诸如此类的话题,背负着这些东西for Life!却极少有人跟我来谈论生活,谈论经历与收获。你去当志愿者?SB!你去献血?为了加学分吧!……一些都成了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在我眼里,只有经历与体验是弥足珍贵的,是无形的,亦是无价的。时代易变,愿你我可以忠于内心,大大方方的活着。
2017.10.4 雨
附: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