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金(全)①,枉则定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聲(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⑤。不自视(示)故明,不自见故章(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⑥,诚金(全)归之。
①曲,象器受物之形(许慎《说文解字》)本指弯转,(为政)只有弯曲才能全面,才能照顾到更多的人,不能动不动就一刀切,这样简单粗暴。
曲字的演变②枉,绕远路。比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不惜绕远路去探望。照顾到民众不同的特点才能让人心安定。
③低洼才能装满。作为领导者,只有姿态才能让更多的人依附。后面说的“江河为百谷之王者,以其能下之”也是这个意思。
④敝,本意是破旧,这里引申为弊端。出现了弊端,才有动力去革新。
⑤牧,本意是指放牛,引申为统治。
⑥通“机”,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要言不烦,重要的,说到关键点的话。
这一章也是被误解很深的,一般人理解为,要委屈求全,弯曲就能保全,转弯才能直达目标。这个道理是没错,但是并不是老子想表达的意思。笔者一直强调,老子是国师,是给天子提供决策咨询的,他一般都是站在治国的角度来说,而不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所以这一章的意思是:(为政)只有弯曲才能全面,才能照顾到更多的人,就像黄河转了九十九道弯,这样才能流过更大的面积,照顾到更多的人。那种喜欢一刀切的人,因为照顾不到更多人的利益,常常遇到大阻力。什么事情都是有惯性的,只有不怕慢绕点路,照顾到民众不同的特点才能让人心安定。急功近利是做不好大事的。
低洼处才能装满水,所以领导者低姿态才能让更多人诚心依附。一件事情只有弊端丛生,人们才愿意革新。目标少,才能有所得,目标多了,就会让人不知所措。咱们小学课本上的《小猫钓鱼》的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道理。为什么说中国人聪明,因为从小的教育就会讲这些哲理,只是年少的时候体会不深。
因为这个原因,圣人只把握最根本的原则问题,来作为天下的统治者。不师心自用所以英明,不自己夸耀自己所以得到认可和拥戴,不自满所以会不断进步。只有不争,所以没有人能跟他争。古圣人说的“曲全”,是说到点子上了,确确实实只要做到周全,别人都归顺他。
“刍荛之微,先民询之。”(刘开《问说》)这是说古圣人治国,甚至会去征询割草打柴人的意见,这样才能照顾到更多人的利益。
实例:王莽改制(新莽改制)
王氏家族是西汉末年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唯独王莽生活简朴(廉),为人谦恭(谦)。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论语》(知)。他服侍母亲及寡嫂(孝),抚育兄长的遗子(仁),对外结交贤士(义),对内侍奉诸位叔伯(礼),十分周到。按照儒家的标准几乎就是道德楷模,所以很快声名远播。
不懂“曲则全,枉则定”的王莽大帝公元前一年,汉哀帝驾崩,王莽拥立九岁的汉平帝即位,由王莽代理政务。
公元六年,汉平帝病死,王莽有意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摄皇帝。
公元八年,王莽逼迫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应该说王莽是很有政治手腕的,一步一步,水到渠成的篡夺了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
建立新朝的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官名改革、地名改革、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和商业改革。正是这些改革,没有把握“曲则全,枉则直”的原则,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强行推进,断送了自己的江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官职改革:
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
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贯钱。这点钱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因此很多人就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而那些清廉的人则穷困潦倒,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于是整个官场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
地名改革
有人做过统计,和西汉末年对比,新莽的郡从106个增加到116个,连改带增,一共改了91个郡名,只有25个保留了原名;县从1587个变成1585个,其中730个县改了名字,将近一半。我们看看一些例子,就知道有多不靠谱:
本来西汉已经有十二州,按照《禹贡》,给改回九州,这还好说,九个还能记住。其中最糟心的是豫州:本来有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个郡,全改名了,南阳叫“前队” , 河内叫“后队” ,颍川叫“左队”, 弘农叫“右队” ,河东叫“兆队”, 荥阳叫“祈队”,合称为豫州六队。“队”是遂的简写字,取顺遂之意。
河西走廊有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王莽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说武威这名字也得改,得叫张掖吧。可是已经有了张掖了,怎么办啊?那把张掖改成设屏吧。所以原来武威人现在得说:洒家是张掖人,然后补充一句原来的武威人。别人还以为他搬家了。酒泉和敦煌也别偷着乐,你们现在叫辅平和敦德。
河西傻了,山东也别想幸免:齐郡你现在叫济南,旁边济南郡脸都绿了,弱弱的问道:那我叫啥?王莽大手一挥,你就叫乐安吧!
前面说了豫州六郡改了六队,原来的地名也不能浪费啊,多好听的名字,:河东给了安邑县,河内给了怀县,颍川给了阳翟,南阳给了宛县。说不下去了……
想想这画面吧,全国一多半的地名都改了,大家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换谁都得凌乱。估计也就王莽自己能记住,要不怎么说他是穿越者呢。
商业改革
推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等措施,其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力量控制经济事业,平抑物价,限制商人囤积居奇,使贫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本质上是恢复汉武帝时代的平准均输制度。执行起来走样了,变成了富商勾结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
土地改革
土地是根本,当然得改啊。他看到了因为土地兼并严重,而农民流离失所,规定不准私人买卖土地,恢复周代的井田制(王田)。
到西汉末年,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因此,实行王田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一部分豪强地主甚至举兵反抗。执行不下去了,实行了三年,不得不宣布取消。
币制改革
如果说前面这些还只是引起一些混乱,那么币制改革就是彻底要了底层老百姓的命了。
王莽以“ 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际上是洗劫了老百姓的财富,很多人因此变得一贫如洗。
这些改革初衷也许很好,但是都是直来直去不拐弯的,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只是按照主观愿望强行推进,这个改革严重损害了这部分人利益,那个改革又严重损害了另外一部分人,一来二去,王莽是把全国上上下下从官员到老百姓都得罪光了。最后失败只是迟早的问题了。不光破产的农民发动起义,豪强地主也开始起兵反对他。
公元23年,原汉室宗亲刘秀帅八千精兵击溃了四十万新莽军,受此巨大损失,新朝已经无力维护其统治,同年十月,农民起义军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被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