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亲切生动、有情有趣,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力。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能体会到,最好的教学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生动自如、亲切易懂,学生有亲近感,教师也便于操作。笔者对此深有感悟。
但是,有的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认为口语太平常,太俗,不精彩,于是,备课时就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尤其是一些开场语、提问语、过渡语、总结语等)全部预先设计好,课堂上再一句一句背给学生听。结果课堂上说的多数是书面语,听起来貌似精彩,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却有一种“食不对味”的感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说,经常这样上课,课就会越上越死,阻碍老师进步。
还有的老师为了精彩生动,特意选用了非同一般的讲话方式、姿态和词语。如,一位老师在讲一课的开头语时是这样的:老师身穿黑色西装,胸戴白花,庄严肃穆,先是在讲台前肃立,静默扫视教室20秒,然后语调低沉地,甚至哽咽地背诵:“1976年1月8日,在世界的东方,在祖国的上空,一颗巨星陨落了……”弄得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目瞪口呆,半天回不过神来,纷纷扭头四面观察,后来的课堂气氛老是死气沉沉的。这样的表达,学生听了或许觉得字字精彩,但心中空白,有的只能是一种疏离感。也有的老师确实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他们嫌口语“缺少诗意”,有失文雅,于是大量的书面语在课堂上侃侃而诵。请听:“白鹭有大美,但它不言。它不言,我们言。当我们十一二岁读《白鹭》,犹如在缝隙中观月;当我们读了高中,上了大学再读《白鹭》,我们就可以在平台上把玩月亮了,让《白鹭》来疗养我们的心。”
这一大段借鉴了清人张潮《幽梦影》“隙中观月”的话,郑重其事地讲给学生听,他们能理解其大概的意思吗?更别说体味其深邃的含义了!用“不知所云”来形容倒是很合适的。老师为此背了半天,诵了半天不是白费工夫和力气吗?还有的老师本来就缺乏语言艺术,但又不愿显出“平庸”,于是就不惜生造词语,半文半白,夹杂不清,学生只能瞠目结舌。
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营造课堂上的“精彩”。这种做法,从动机上就错了。因为课堂上的精彩,应该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课堂不是教师显示自己“才华”的地方。所以,真正感人的、有效的教学语言,还应该是规范的、亲切的、自然的口语,如果能够幽默一点,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摘自支玉恒——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