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将书稿发给毛编辑,长长舒了口气,啊,处女作!
四十岁的我没有想到,多年前旋转餐厅的一个决定,竟然改变我了的人生。
那是省卫生厅组织的关于门急诊优质护理的会议,没有会务费,护理部急吼吼地催我去,彼时,我正处在对护士这份职业高度怀疑的当口,自然也没有什么兴趣参加这次会议,只是出于惯性的服从,身为护士长,理所当然服从护理部的安排。
宾馆前台,服务员安排我与另一位护士长王灿拼房。
我俩差不多年纪,她大我二岁,高挑身材,穿件朱红连衣裙,有几份中年女子的婉约。
“你们那生二胎的多吗?”她斜倚在床头,侧身问我。
“还好,不过护士长有几个生二胎的。”
“你不生吗?”
“暂时没考虑,你呢?”
“有点想,姑娘上大学了,生个小的。”
“你们急诊忙吗?”我转移了话题。
“我们急诊与输液室分开了,以前我在外科,领导照顾我进输液室了。”
我不记得那夜还谈过什么话题,只是二胎、照顾这些词语模糊还记得,坐了几个小时的车,我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第二日是一天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门急诊优质护理,讲课的全国门急诊护理的大咖们,还有省卫计委的领导。
急诊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上做些什么?难道又是一杯水,一张课桌,一个便民盒?
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在我在空间黑发表的说说:“在县级医院,要将护理的专科特色做出来,出路在哪里?”
几位老师分享了一系列的优质护理举措:自动化输液流程、静疗改革案例、AMI的流程优化、四大急症的抢救流程、预约服务的创新等等。
似乎这一切,对于我们县级医院,很遥远很遥远,依旧,我习惯性,在笔记上记录下这些案例。
晚上,我们集体旋转餐厅吃自助餐。
我找了一处靠窗的位置坐下来,窗外,28层楼下,车水马龙,远远近近灯火璀璨光亮,一个问题忽然浮现出来,我,坐在这里究竟为了什么?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只是讨论再生二胎的话题,谋求一个相对舒服的照顾。
一个倔强的声音,反反复复的说,不,我不甘心!
如果真的条件有限,现实难以办到,我可不可以,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一些故事的讲述者,将我们这个群体的经历,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
那顿晚饭什么滋味记不起来了,但我下了一个决定,将这次培训的内容写一篇文章,然后投稿!
很快,我的文章就在公众号上发表,引发热议如潮。
“本文作者为洛州安南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林洋老师,感谢来稿!林老师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的疑问和困惑在基层护理管理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正如林老师所说,每个医院的实际情况不同,护理管理者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最重要的是从病人实际需求出发,提供病人真正需要的优质护理。希望此文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走上了一条自媒体作者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