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陪孩子写作业的网红调侃
前些天,一篇文章风靡了朋友圈,有关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事故”:有的人陪孩子写作业得了脑梗心梗,被送进医院;有的人被孩子称为后爸后妈;还有更趣味性的,打包子女陪嫁只求辅导作业的“致未来亲家书”……家长自潮和网友调侃的背后,是父母们恨铁不成钢的纠结与焦虑,还是父母教育失当的积累和结果呢?
其实,我也一直这被同样的事情困扰,看到以上“事故”时,心理上有点“罪恶”的小安慰,有点庆幸自己的孩子“病症”尚轻。然思索之下心中一紧,当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是在提示父母去修正、改变、成长自己时,我的心情凝重起来。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反省平时陪伴孩子的自己。
你是怎样陪伴孩子写作业的?
我有一个同事说,每天晚上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里走,到了一楼,总会听到他二楼的家里,孩子妈妈正在声嘶力竭地责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不懂啊?怎么就总是做错呢?重新做,今天非给我做对不可!”每当这时候,他一打开家门,老婆一定是连着老公和孩子一起骂:“哎,你还要不要管孩子了,你知道孩子就是遗传了你的笨脑子吗?……” 我这个同事说,因为孩子的作业问题,他每天一想到回家就感到恐惧和绝望。
有些妈妈则是另外一个样子:每天早上一睁眼便会很焦虑孩子的作业问题,不知道今天要怎样才能让孩子早点做完作业,每天晚上7-11点,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刻。每每到了要写作业的时间,妈妈先是和颜悦色地提醒孩子该写作业了,而孩子不为所动;接着妈妈开始深呼吸并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仍然无动于衷;然后妈妈恳求、物质诱惑、游戏诱惑、答应孩子各种要求和条件,以换得孩子终于磨磨叽叽地写作业。刚开始孩子还算配合,做作业也算高效,但是慢慢的,诱惑对孩子失去魅力,家长虽然慢慢加码,但孩子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最后这些方法慢慢地全失效了。最后有一天,妈妈终于沉不住气,声音开始变得烦燥、继而发展为河东狮吼,然后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磨蹭。
以上这两种写作业的模式,是否有点似曾相识呢?很汗颜地,我也看到了几分自己的身影。
我们想过孩子写作业时的心情吗?
当我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我的唯一目标就是,如何帮助孩子快速地完成,如果他写得又快又准确,外加十分工整,我的心情就会无比舒畅,如若不然,则心情低落烦燥然后各种嫌弃。但你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猛然意识到,我们只关注了自己的心情,而孩子在写作业时的心情呢,我们了解吗?我们理会过他们的感受吗?
关系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着决定,关于自已是谁?周围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为了生存和发展,我要怎么做?”
我在想,在孩子与妈妈互动的过程当中,会做出哪些人生的重要决定呢?会形成哪些人生信念呢?孩子会认为自己很能干吗?他会觉得自己很负责任吗?他认为自己是个有能力的孩子吗?他认为周围的环境是支持他的,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吗?如果是以上的两种陪作业模式,那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孩子在漫长的学习时光里,已经被妈妈培训成了不负责任,不自信,推拖责任,不主动,不积极的孩子。他不觉得作业是自己的事儿,他会慢慢地学会用各种方式来抵抗妈妈的安排、唠叨、以及诱惑。他也会时刻恐惧着妈妈的指责和怒骂,甚至是体罚。但是,孩子还是没有学会,怎样独立自主的完成作业。他可以应对的行为就是拖延、应付、磨蹭、拖拉,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可能发展为,要么不和父母沟通,要不和父母对着干。
孩子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也许每次的确是完成了作业,但是在不良的陪作业模式下养成了恶习,相比不完成作业,这些恶习更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自我肯定和价值感。
父母的不良行为,会为孩子带来什么?
父母要么过于严厉和控制,要么太多骄纵,缺乏界线。当奖励无效时,转向控制,控制无效又转向放任,最终的结果,孩子失去了自己处理作业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越来越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越来越依赖他人,亲子关系因为作业而越来越差。接下来孩子可能不仅仅在做作业方面,而且面对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会养成这种恶习,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这样的结果看似每次孩子都做完了作业,但孩子却失去了处理事情的能力,养成了讲条件、操纵他人、依赖他人、对抗、不关注事情、习惯抵抗的行为模式。这样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不好,各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好。想到这里,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到底要怎样陪伴孩子做作业,才叫“陪得好”呢?
我想讲一讲,我一个正面管教讲师朋友陪孩子写作业的故事,因为当我听完她的分享后,我的心里真是波涛澎湃,不禁对朋友产生了深深地敬佩,还鄙夷起自己陪作业时的可憎面目来,立刻就觉得,养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功课,值得我们倾心力去学习。
有一天,朋友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孩子最近没有做生字卡片,而且已经连续四课都没做了。她心里着急生气但没有发火,她选择深呼吸,然后温和地对孩子说:“宝贝,你的生字卡,准备怎么补呢?”孩子很不情愿地说:“那我明天补呗。”
朋友同意了。第二天,孩子有一连串的活动安排,等到要做生字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孩子玩了一天也累了,他一打开书就开始哭:“这么多字,都一百多个字了,我怎么做,妈妈你帮我做吧。”朋友心里咯噔了一下,她知道根本没那么多字,孩子只是在为不想做作业而找借口。这时候,她的头脑里涌现出一连串想要指责孩子的话,但是她又开始深呼吸,温和地对孩子说:“你觉得生字那么多,写不完,你现在又烦躁又害怕,希望我帮你,对吗?”孩子眼泪汪汪地点点头。朋友说:“生字卡是你自己的事情啊,我可不能替你做哦,不过呢,我可以看看能怎么帮你吧。”
生字卡有三个部分,生字拼音和画图,生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写。于是朋友说:“这样吧,我们一步一步来,先画画怎么样?”朋友将任务进行分解,并且先挑孩子喜欢和擅长做的事情开始做。朋友的孩子爱画画,马上就说:“没问题,画画很简单,我可以的。”于是孩子用二十分钟,就把画画完了,而且开心得咯咯直乐。朋友和孩子一起享受着完成小任务的快乐和成就感。
五分钟之后,朋友提醒孩子该标注上拼音了,在“我能行的”环境中孩子继续前行,又是二十几分钟,便把拼音高效完成,朋友和孩子击掌欢呼。然后孩子忽然提出一个让朋友很惊讶的建议:“我要把生字也写了。”朋友说:“老师没要求写生字啊,你只要会认就可以了。”可是这次,孩子没有听朋友的,他拿起生字卡,一笔一划、专注地把生字写在卡片上。等到写完生字,孩子长长地呼了一口气,拿着完成的卡片对朋友说:“妈妈,我现在觉得好轻松啊,下次我一定要预习完功课,马上把生字卡做了,再也不把这些事都堆在一起了……”
在我们做得不好时,孩子从来不会吼我们
朋友在处理孩子写生字卡的事情上,始终保持着“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和善”就是要理解孩子,要做四课生字卡的任务如同一块巨石阻挡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感觉到有压力,无法承受,这是能够理解的。我们成年人,在遇到一个巨石般的任务时,都会感觉到压力和烦躁,更何况是孩子呢?而“坚定”是什么呢?“坚定”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要完成,家长有责任帮助和督促孩子完成。朋友是一名正面管教讲师,她用积极共情、关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孩子分解任务,让孩子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价值感”和“我能行”的信心。如果长期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将学习到理解自己,相互尊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对自己的情绪也会有更多的认知。而对于父母而言,能这样“和善而坚定”的陪伴孩子,孩子会感觉到被理解,被尊重,受到鼓舞,知道自己有能力和责任感,并关注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对学习保持积极的兴趣。
学习是孩子的事儿,父母不应该包办代替,但让孩子在什么样的氛围里学习,是父母可以尽到的责任。父母坐在书桌前,目的不是为了督促和显示权威,而是营造愉快温暖的学习氛围,做到不容易,因为我们不熟悉这样的做法。就好像作业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容易的,让我们彼此体谅吧,在我们做得不好的时候,孩子从来不会吼我们,反而是默默地承受和原谅,他们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值得做的事:给孩子营造温暖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目标是孩子要好好学习,那么,给孩子营造温暖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家长最值得做的事,当家长可以这样“和善而坚定”地陪孩子做作业时,就能陪得轻松,陪得好,孩子的学习也会越来越主动。当我有所觉悟之后,我也开始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与孩子沟通。
我不懂得专业的正面管理教育的理念,于是我先买来整套相关的书籍拼命地读,并仔细做读书笔记,坚持每天都要读,让自己一直在沐浴在“和善而坚定”的教育之河里,时刻记住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指责之前先深呼吸,在说话之前先猜想孩子心里的想法是什么。
接着,我与学校各科老师沟通了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及评价,了解授课的进度和常规作业要求等;我也与孩子进行了沟通,把每天的作业进行任务分解,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每科作业限定了一个时间段,如:数学20分钟,英语30分钟,语文50分钟,各科中间休息5分钟,固定开始写作业的时间,并做成一张“作业时间表”,孩子签上大名,贴在书桌显眼处。每天放学回来,就按时间表来执行,不需要我再催促、唠叨。
培养自觉做作业的第一步:分解任务,合理分配时间。这第一步还算顺利,可我不想一直陪写做业啊。我的终极目标是,孩子能完全自觉地、独立地完成作业,同时保持学习的动力。为了这美好的一天的到来,我还需继续学习,努力奋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