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说一个人很有钱,但绝不会说一个人很有空气,虽然确实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空气,多到一生都呼吸不完。
正因为有大部分人缺少钱,才会显得少部分人很富有。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文:有和无一起出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那么这里真的有逻辑关系吗?逻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2章还是按照第1章的格局来写的,上一句解释道的变化,这一段讲“名词”和“含义”的相对出现。同时这一段,是下一段观点的论证和论据。
存在有,就必定会存在无;有难就会有易,有长就会有短,长短是比较得出的结论,同样有高就会有下。有先就会有后。音乐必然是一段高低声音的组合。这种相对,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会说一个人很有钱,但绝不会说一个人很有空气,虽然确实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空气,多到一生都呼吸不完。
正因为有大部分人缺少钱,才会显得少部分人很富有。正是大部分人的“无”,才衬托出少部分人的“有。”
对于个人来说,往往也是缺少什么就炫耀什么。最喜欢炫耀的就是暴发户,还有就是发了财之后,对财富的欲望更大,想要什么就炫耀什么。像马云马化腾王健林这样的财富巨头,反而喜欢低调。
所以当我们谈到无这个概念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谈论到了有这个概念。
也有人解释的时候会引申到另一个概念,比如某些人毕业了,暂时没有工作,却正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爱好,取得一番成就,这叫做“无中生有”。正因为毕业之后的“无”,才创造了日后的“有”。
当然这也是一种解释,听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然而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牵强附会,因为《道德经》上下文联系来看,在这里是不应该包含这层含义的。这一段解释的就是名词的相对性。“无中生有”的解释,不应该放在这里。
请记住这个典型,这就是牵强附会的一个典型。无论所说的多么有道理,但也必须符合《道德经》原文的原意,否则就是强行解释,牵强附会,会对读者理解原文造成阻碍。
这一段的内容十分的直白,也没有深奥的内容,应该很容易懂。读道德经,应该直接了解它表面的意思,道德经没有隐含的意义,只是有的地方内容深奥一点。
“难易相成也”,容易和困难,是互相成就的,有了难才显示出易,有了易也才能显出难来。做人没有必要害怕困难,正因为有了困难,人生才显得有意义。大部分困难的事情,可以分解成一段一段的,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如果我们要跑5千米,把它分成10个500米,一段一段的克服,就很容易达成。这也就是我们要把一年划分成12个月,1个月划成30天,并且每个月有节日的道理。这样日子过起来,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如果要实现伟大的目标,那么从脚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也是很有可能达成的。每天花二个小时读书,一个小时健身,是很容易办到的,持之以恒就可以达到一定的成就。读书和健身,可以替换成任何一个爱好。
“长短之相形也”,长短是互相比较出现的,一根一米的棍子,和一根两米的棍子相比较叫做短;一根一米的棍子,和一根50厘米的棍子相比较,这就叫做长。离开了比较,就没有长短的意义了。没有一样东西单独拿出来就叫做“长”,必然在我们心中是有一个比较参照物的。
“高下之相盈也”,高下是相对出现的,30年前,5层楼的房子就可以叫做高楼了,现在就很普通了,正因为比比皆是十几层的楼房。
“音声之相和也”,音乐就是由一段高音低音组成的,必然是几个不同的高低音,没有单个的音节,就没有音乐。
“先后之相随,恒也”,先后是放在一起比较得出来的,这种相对是永恒的。
“恒也”,这一段的核心就是“相对永恒”。
这一段是作为论证过程,为下一段服务的。因为“相对永恒”,所以,圣人就……
这个逻辑关系,具体是如何的呢?在其他书里,这里是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但句子里明确的摆出了确定逻辑关系的“是以”两个字。
钱钟书的解释是圣人教我们要没有分别心。因为感知到美,就会感觉到丑,所以不分颜值,就不会有丑的存在了,这样一来,丑的人就不会觉得尴尬了。同样,知道了善也就知道了不善。人有了分别心就不好了,自然就不淳朴了;社会上有了这种政策,国民们也就不安分了。最好浑浑噩噩,无善无恶。所以圣人治国的宗旨就是“无为”。
这种想法破除了二元对立,就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入了一体论,冷是因为温度的不足,丑是因为美丽的不足,恶是因为善良的不足,这些问题是在同一条线上的。
这种解释听起来很美,很快就陷入了尴尬,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杀人了,到底是把他抓起来,还是当做没有看见?如果把杀手抓起来,我就不是“无为”了,那不就立刻区分了善恶吗。
那么这里真的有逻辑关系吗?逻辑关系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