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152022/d1683389859658d3.jpg)
某天听朋友说近期她们在一个XX电商平台买菜、买水果,说是前一天晚上下单,第2天收到,很方便,很便宜。
一直有比较偏好的买菜平台,不能完全说是喜欢,用习惯了,服务也挺好的,也一直没有动力尝试新的。这次听朋友说起,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操作模式。之前有看到过小区群里有也有类似这样的团购,听说价格很划算,还可以送货上门。
好奇心驱动着我想去试一试,点开某平台上的买菜窗口,东点点,西翻翻。放眼过去,难道我是生活在另一个市场的怪兽吗,这么便宜的蔬菜水果,哪找来的?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赚到了,钱包有救了。
因为目的是体验这个平台的玩法儿,买什么买多少不重要。只选了几种平时最爱买的西兰花,南瓜,黄瓜,想着反正这些东西不容易坏,即使最终收到的货物不满意,试错成本也在承受范围内。
大致刷了一下这个平台的网页,品类好多好多,可能你想买到的所有菜品应该都能找到,甚至还有一些我这个五谷分不太清的人不认识的东西。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自己的体验感受,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不知道的。
第2天我一直在等,等送货上门的人给我打电话,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等来电话,又搞不清在哪里找客服咨询。不得不跑到平台上去查看订单状态,“待提货”这三个字太有杀伤力了,还要自己上门提货。傻了,这不是跟自己跑去菜市场一样一样的嘛。
我说呢,为什么当时下单付款之前非得让我选一个收货地址,试了半天也不让我写自己家,非得选一个像驿站,快递收取点这样的地址,原来是方便自己上门提货呀。也得多亏平台为大家想到这一步了。
晚上下了班儿,先去离家最近的地儿上门自提自己买的菜。这是一家我想对熟悉的快递点,进屋子左右两边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估计这就是双11后遗症。最大的一排架子上摆着零零散散的菜,有胡萝卜,牛奶,鸡蛋。确认了自己的手机尾号,老板按照一个清单来给我找东西,刚进大门口扫码处的角落里放了一个很大的冰箱,老板打开的时候我顺便瞄了一眼,里面有水果,有酸奶,还有益力多。最可爱的是老板从货架的最底层,一个红色的桶子里滴溜出一个超级迷你的南瓜。
原本以为商家早就把我们的东西按照购物清单装在一个袋子里,我们上门之后给了他电话号码,确认是我们的货物,就可以直接拎走。结果没想到老板还要一个一个的从各个货架上一一归置到袋子里。原本我以为的只需要花一分钟提着就可以回家了,没想到现场体验了一把网上购物之后商家按照清单一个一个拣货的场面。大概我们在很多电商平台上下单之后,商家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捡好等待有人给我们送货上门吧。
回家打开购物袋,如果要求不是非常高,东西还勉强算是过得去。不过,对于那种去菜市场、去过超市,幸运地见过清晨爬满露珠的西兰花,青菜,不会太满意这样送来的菜。
对于我而言,大概率不会再用这个平台,倒不是因为价格,也不是因为品质,只是因为我需要自己上门自取,暂时也还不能选送货上门这个服务。那天我一直在想啊,当初自己之所以会选择在电商平台上买菜,买水果,不就是看中可以送到家嘛。也曾听很多同事分析告说这些平台的菜啊,水果啊,生鲜啊确实会比菜市场贵一些,其实我也没有真正认真的去算过到底贵多少,也根本搞不清楚市场上价格是多少。现在很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更多的在意是方便,省事,省力,价格嘛在可承受范围内。
体验的人都知道,现在几乎所有的线下店都有线上购物的服务,速度特别快,你可以自由选择送货上门的时间,绝大多数服务体验都还不错。有的时候,我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冒出来,到底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影响了商家的服务模式,还是市场上新推出来的销售模式,服务模式无形之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形式,消费偏好。
大概能够解释我这个奇怪问题的只有大数据了,做一个自称是做客户服务工作的人,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所谓消费陷阱,也只不过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