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级研修班里,有几堂课还是挺吸引人的。老师所讲的东西会带给人全新的认识,比如最近这次的邓新文老师的国学精髓课。
课堂上老师例举了一个案例,引发了我们对物理与情理的思考。摘录如下:
这个故事是鲁迅《野草集》里边的一篇杂文,叫《立论》。
一个老财主晚年生了一个儿子,孩子满月的时候, 乡亲朋友们都过来贺喜。有人说这个孩子印堂发亮,将来一定是个大富大贵之人;有人说这个孩子眉清目秀,将来一定是个文章盖世之人;有人说这个孩子长得两耳垂肩,将来一定是个长命百岁之人。大家东一句西一句,让这个老财主笑得合不拢嘴。
这时候来了一个秀才,他看了这个孩子两眼说,这孩子迟早是要死的。鲁迅在这篇杂文里的结论是,这里面只有秀才一个人讲的是真话,可是这位秀才讲完了真话之后,就被财主家打出了门,其他人都上酒席吃肉喝酒,不亦乐乎。于是,鲁迅就愤愤不平,发表议论。鲁迅说,在中国,总是讲真话的人讨不着好,总是讲假话的人吃香喝辣、飞黄腾达。
我是在初中时代读到鲁迅这篇杂文,在那个“愤青”的年龄,觉得鲁迅实在是敏锐、深刻,他看的实在是对极了,中国真的像是吃香喝辣的都是那些说假话的人,那些掌握真理的人都是不得人心、不讨好的人。是这样吗?乍看是这样,再深细一点看,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个故事该怎么来看?秀才讲的是不是真话呢?是句真话。
人总是要死的,这个孩子是个人,所以这个孩子迟早是要死的,无论是从逻辑推理,还是从自然现象来看,都是一个真理。中国人承认这是一句真话,但是中国人认为它反映的真理是一个物理性质的真理, 这个真理是人生命生活中的一个工具而已,你要生命生活顺利展开,当然要遵循物理,可是物理搞顺了,人就一定生活得好吗?中国人说不,还要看你的情理。如果你的喜怒哀乐错乱,你的七情六欲打架,你可能就是一个忧郁者,是一个暴恐主义者、极端主义者,哪怕物理搞得再对,你也同样生活得不好。
所以中国人认为,物理确实很重要,但始终是人生的第二位,人生首先要情理对,所以《中庸》开篇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科学是要把感情排除在外面,否则不能客观地把握物质世界的条理,可是中国文化偏偏不排斥感情,就在感情上做文章,就是把七情六欲通过礼乐的熏陶教化,让它们不生发出来就是“中”,出来就“中节”,恰如其分就是“和”。人要是做到不动是中,动了是和,那会是什么境界呢?“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整个宇宙万物都是和谐成长的。
这是不是真的呢?《中庸》里面还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在什么样的人生处境中都是自得其乐的,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为什么?因为他的生命修炼过了, 他的七情六欲已经打理过了,已经打磨到了与天地并行不悖的境界。
中国文化是情理的文化,是另有功夫、另有生命意境的,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情理、物理的混淆,认为只有一种理,就是物理。
情理是什么,情理是生命主观之理。情理和物理怎么把握呢?我认为,凡是可以搬弄的都叫物理,情理搬不动,情理只能用当下的生命呈现出来,用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你的声音、你的生命情态展示出来,情理只能当下,过了那一刹那就不是。凡是能够搬弄的都叫物理,包括伦理学、美学的原理,都叫物理。
打个比方,为人父母把儿女生下来了,就应该把他养育成人,让他接受教育,这句话对不对?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点头,这是对的,这就是情理。但是一个小孩指着妈妈说:“你既然把我生下来了,就应该把我养大,就应该让我接受教育。”那就不对了。情理,就是同一个命题,要看谁说、看对谁说、看以什么心情说。
科学的有效领域在于“物理”,这里的“物理” 是一个广义的名词,是中国“心物二元”的这个“物”,凡是人的认识对象都叫“物”,哪怕“1+1=2”也是个“物”,当它作为“我”的认识对象的时候就叫“物”,哪怕是个抽象观念。科学研究物理得出的客观命题,这是科学有效的方法,科学能做得好。但是中国文化偏偏不以物理为重,它是一个情理的文化。
人类不只有一种问题,人类也不只有一种文化。到今天为止,人类至少面对三大问题: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问题、人与人的矛盾关系问题、人与自我的矛盾问题。
人类这三大问题,非常有意思地在人类“轴心时代”同时并起,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孔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三种伟大的人类思想文化在同一期并现。所以梁漱溟先生有一个理论,就是“世界文化的三期重现”学说。
人类其实有三大问题、三大文化,为什么我们近现代以来,却用西方文化这个单一的有色眼镜来看人类呢?好像人类只有西洋民族走的这一条路。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站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立场上的结果,以这个取向来看中国文化,是大可怀疑的。
中国文化再认识,是要在四点基础认识上的再认识:由民族自卑到民族自信;由西方立场回归中国立场;由西方价值取向回归中国价值取向(西方价值取向是功利价值取向,中国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取向、伦理价值取向);由西方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转到生命修炼的方法,以体悟生命的真谛。在这四个基础上改观过来,我们谈国学,才比较有中国味道,否则今人所讲国学,大部分是非国学的。
可惜只听了半天的课程,未消化,网上找来资料,留存,慢慢读。
学习,就是让我们打开更多的窗户,更多元地认识我们的世界和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