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牛人堂》第39场:邀请到江岚老师分享:放飞的文字与自我——细说散文创作
如果听过江岚老师在牛人堂的第一次分享,就不容错过更为精彩的这次关于散文创作的学习机会。以下是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做的归纳总结。
一, 概述艺术创作怎样引起与人的共鸣
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音乐,雕塑,绘画,戏剧,文学等。艺术创作存在的价值,是能够与人产生共鸣。单从一个作品来讲,比如音乐,通过人的听觉感官实现与听众的共鸣。绘画及雕塑甚至包括戏剧,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很直观的引起观众的共鸣。
那么文学,语言类艺术是怎样和读者建立起共鸣的呢?
文学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主观过滤,运用文字描述,表达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看法,及思想情感,抒情达意的这一过程,文字本身没有可视性,而是读者通过阅读,还原作者想要呈现的客观世界,以此达到共鸣。
二, 散文创作与其他文学创作的区别及特点
文学体裁各有不同,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来讲,小说,诗歌,戏剧都有着约定俗成的框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带着镣铐的写作,因为前期,各种理论,批评,经典作品都为后来的写作者,框定了有规定性的美学范畴,让其有一定的呈现形式,我们把这种写作也叫做他律的写作。
散文相比较而言更是一种比较自律的写作。胡梦华先生曾说过,散文是个人的,它的特质是不规则,非正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是无序的。
散文的创作很少有约定俗成的框架,很少有其他文学体裁的边界,它是作者不断的自我构建的过程,视作者本人调控的空间大小而定。它的文体是自由的,开放的,从而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散文的魅力在于法度和自由的互动。
有人会说,“形散而神不散”不就是散文约定俗成的框架吗?
单从主题呈现的这个角度来讲,“形散而神不散”,适用于所有的文学作品的艺术要求。从创作上来讲,“形散而神不散”本质上是反散文的。比如有的作者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一面带着散文的诗性,一方面带着诗歌的不自然情感的夸张。又如把太多的诗性注入到散文当中,导致散文的夸大玄章,华而不实,情感泛滥。
这种企图从诗歌里面吸收诗意,从戏剧里面得到在场感,往往造成文体的跨界和越位,结果导致散文异化。
追溯文学的发展源头,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言之不足而歌。散文则是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借助文字符号系统地产生,为了保存生活场景中的典型事件和场景记忆,而出现的文体。
散文创作不仅包括感性在内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要有不断的体味,反复审视客观世界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成为散文最高的艺术功能和审美取向。
三, 评判散文优劣的标准
散文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但决定散文优劣的首要条件是:要言不烦,言之有物。
一篇好的散文虽不说震撼读者的灵魂,最起码要有较好的品位,有较高的境界,能与读者达到共鸣。
和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不以技术见长。它对主体思想的表达,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更加直接呈现作者,比较个性化。它不掩饰写作者的腔调和信息,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对比较裸露。
从散文原初性的基因来讲,散文文体是在感性之后,加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行文的内容达到议论,表述的准确性,记事的真实性,抒情的饱满性,要相互统一,散文的美才能够成立。
散文本身有一部分诗歌的抒情性,也有一部分小说,戏剧的情节叙述,矛盾冲突展现等,但这些不是从其他文体中借鉴而来,是它自带的文体特征。其他文学体裁也有抒情,记叙,议论,但与散文又有不同之处,它不仅仅是创作手法的不同,而是由于文体本身基本特征的差异,是对于创作主题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要求。散文的议论性,抒情性,记叙性,三者兼而有之,是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
如果我们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把散文的议论性,抒情性,记叙性,三者共兼的功能发挥出来,并达到与读者的共鸣,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是不加任何粉饰,能拨动作者心弦的个人心灵的吟唱。
四, 举例论证散文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朴实,真情流露
基本功:流水不是账
举例一:元曲《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举例二:唐诗《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以下是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解这两部作品的创作手法:
《天净沙·秋思》
我们先来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给人很强的画面感,作者首先抓住了现实客观环境的要点,并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先由静到动,由物到人,接着动静相生,勾勒出基础的背景画面。一句“古道西风瘦马”,用简单的词传达给读者很强烈的萧索,孤寂的意味指向,用意象告诉读者,作者在哪里,干什么,与之产生共鸣。下一句“夕阳西下”,对应“小桥流水人家”,使读者联想到,黄昏时分,该是回家的时候。紧接着作者点题“断肠人在天涯”。因为这里的“家”不是作者的家,所以点出了题目秋思的含义。自始至终,作者没有强加给读者关于思念的任何描写,只因作者选取的意象,本身有很强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共鸣。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直接点题,表现手法也是平铺直叙,告诉读者他在哪里,干什么。接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用意象,指引读者看到风和日丽,船只顺水而行的美好风光,由此可见作者心情大好。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由前面的空间描述转换为时间描述,客观地叙述他所看见的东西。叙事,抒情,毫不夸张,用直白的文字把稀松平常的事物的美呈现给读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描写人情感的场景出现,表达作者思乡之情,但不是乡愁。因为整个诗的情调所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上老师讲的两个例子,虽然文体不同,一首是元曲,一首是唐诗,但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文字都很平易。作者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他在路上的所见,所思。没有让人费解的字词,没有高深莫测的典故。
好的文章,尤其是散文,不需要运用太多的技巧去处理文字,也不是生搬硬套地把自己不了解的文化元素强加到自己的文章中令人费解。你只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最基本的情感以平易,真实的手法,把你的所思所想呈现给读者就好。
内心对江岚老师充满敬佩之情,我想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无疑是把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内化并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