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先苦后甜。
我觉得很有道理。
当然,只吃甜最好,谁会喜欢吃苦来着。可有时候也没办法,比如今天刚满三岁的小侄女儿嗓子发炎了。
看着从医院里带回来的那一堆药,心里有点发毛,哄孩子吃药是个让人头大的事呀!其实现在的药已经好多了,一些冲剂都是加了甜味素的。我们小的时候药那个苦啊,据我妈说每次死活都不可能主动吃药。
大人好话说了一箩筐,我还是油盐不进。最后被抱起来夹着腿,还有人摁着手,用勺子沿着嘴角慢慢往里灌,不咽下去绝不能撒手,大人小孩都是一场战斗。
后来豆子小的时候,也经常感冒发烧,喂药也成了常事儿。好在这小子特别是识夸,只要你在旁边一“刚”(多说点表扬的话)。他就把脖子一扬,半碗中药咕咚咕咚地灌进肚子里。然后眼巴巴的望着,等着你的夸赞,周围人一鼓掌,吃药这个程序就结束了。那时候还想这小子是不是有点傻?
后来大了一点,也不想吃,就满脸诧异的望着他:“生病了,不吃药?那可咋办?又不能下楼玩,又不能吃好吃的,我是无所谓,就看你能不能忍了。”
他也会激烈的斗争一会儿,最后咬牙又把药吃下去。
所以说人能吃苦完全是为了那点甜。
今天还用这一招来对付小侄女,先是大家关注并鼓掌,口服液那些甜丝丝的都主动喝下去了,还把侄女自几己吃药的镜头发在家族群里,求表扬。
甜的吃完了,该吃泡腾片儿了。
不清楚为啥把中药做成泡腾片。孩子自己把药片放在清水里,看着气泡翻涌而出,还高兴地说自己在变魔术。
这个魔术变起来没完没了,她妈妈催了几次,也不肯终止这个表演。
等到请她喝的时候坏了,不干了。
“这怎么行呢?镜头都对准你啦。”
“妞妞姐姐可在等着看呢。”
……
各种招数的哄,小侄女儿皱着眉头在几道热切目光的威逼利透下喝了一半。
再让她喝的时候就钻到了餐桌底下。好言好语的劝吧,人家不出来了。
还是奶奶有办法,从柜里拿出来了一小盒曲奇饼干。小侄女开始两眼放光,直奔饼干而去,提示请她要先喝药才能吃到饼干。
人家听不见。
还拿出了杀手锏。
扯着嗓子哭嘛,边哭边冲着饼干扑去。肯定也是平时的经验,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哭了大人的心就会软下来,就有可能突破一些原则。
可孩子妈妈不吃这一套,坚决制止了她,虽然年龄小,她也会在心里计算着,喝药和吃饼干之间究竟选择哪一个比较好?
这个过程还是很伤脑筋的,一会儿皱眉,一会儿撇嘴。
当时都好几次做出选择要去喝药,但是闻到那个中药味儿的时候又退缩了。
难道今天又要上演全武行?过了一会儿,小侄女提了个要求,把饼干放在她药碗的旁边,让她看着喝。
行啊,只要你不偷偷的把饼干塞嘴里,顺利把药喝了,你就是胜利者!
还别说,小姑娘说到做到,真的就把剩的半碗药给干了。
先苦后甜,该吃苦的时候就要老老实实吃苦,孩子可能要很多很多的经验才会形成这个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