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父母为什么会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样的想法?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讲到,现代家长教育的四个错误观念。
第一个错误观念叫作“通往成功的途径是一座独木桥,而孩子万万不能被别人挤下来”。
大家都拼命地上名校,拼命地去买学区房,然后让孩子去参加补习班的原因。
这个观念很明显是不对的,人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孩子不能像汽车一样拼凑起来就能跑。
第二个错误观念叫作“如果你想拥有好生活,在学校里就得拥有上佳表现”。
太多的孩子不是被逼得太过急躁,就是自己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所有能尝试的机会。
错误观念三,就是“催得越紧、逼得越狠,我们的孩子就能越成功,长大后就越有出息”。
虽然说短期内看到这个孩子拿到了结果,但是往十年、二十年以后看,你会发现,给这些孩子内心所造成的伤害和他内驱力的损伤是无法计算的。
然而,大量的家长逼迫着孩子上大学的本质,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7834/fbb1f405cc67c4a9.jpg)
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父母的语言》一书给到了我们方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孩子的起跑线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
具体如何做呢?
神经的可塑性
我们早期的时候的语言环境将决定着每个人大脑当中所分泌的这种荷尔蒙。在婴儿时期,孩子的脑海当中就已经可以分泌压力荷尔蒙,就是皮质醇。
知道皮质醇在我们长大了以后会导致我们的心血管疾病,会让我们压力过大或者我们得上抑郁症等等,在婴儿时期它就能够分泌皮质醇。
基于神经可塑性的原理,我们就知道孩子在小时候,父母的语言是多么的珍贵。那么,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对话是科学的呢?《父母的语言》一书所讲核心重点3T原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7834/09aad22791b2fe4f.jpg)
共情关注
你要把他的情绪感觉讲出来,不断的帮他解释这种感觉,这种共情关注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快速的学习。
例如:当我们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绘本上,妈妈怎么念他就怎么听,这不叫共情关注。你会发现,当你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孩子突然伸手去摸旁边的那个床单了。
什么叫共情关注呢?这时候你应该跟着他走说,“你看到床单了,这个叫床单,你要摸一下吗?来,摸着绘本咱们来听”,这叫共情关注。
充分交流
父母要和孩子多说话,首先是你要跟他讲述我们在发生些什么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事。
今天很多父母给孩子扔一个手机,谁给他平行讲述?没有。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东西,跟他眼前发生的世界无关,他根本没法把这件事和那件事建立起来连接,所以他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就不发达,就不建立。
最重要的我们说,不能把孩子扔给手机的核心原因,就是手机既不关注也不交流也不轮流。
充分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个注意点就是少用代词,这样的话,孩子会学习的更多。
同时,要学会脱离语境。我们可以把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来讲,也可以去想象,调动孩子去想那些可能会发生,但是眼前还没有的东西。
用脱离语境的方法来丰富我们跟孩子之间的谈话,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生活中的复读机,我们可以跟孩子讲很多他可以去想象的东西,可以起到语言的扩展作用。
轮流谈话
轮流谈话当中。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就是我们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用封闭式的这个方法。跟孩子谈话,说不要动,老实点,这种话是没有轮流的,就是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里边的因果关系。
如果你要制止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方法是用因果关系说,这个炉子很烫。你想想看,如果摸这个炉子会怎么样?会烫到手,知道吗?你让他联系起来这个因果,所以用因果关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生活中存在很多禁忌,有很多东西不能碰,其实是孩子很好地成长。
但是,大量的家庭所用的就是特别简单,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
命令的词语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除此之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地关掉手机和电视。
愿,每个小朋友都快乐成长,更希望,作为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说说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27777834/f80824ae1643b30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