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蕾<红楼梦>十二讲》学习笔记之三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的地位应该说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的,甚至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也是可以说屈指可数的优秀典范之作之一。
从小说的角度来说,中国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一部小说作品能够跟《红楼梦》相比,的确是中国小说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之作。
《红楼梦》120回,本名《石头记》,又可以叫做《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金玉缘》等等。但是,现在大家公认的流行的名字,书名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前80回作者是曹雪芹,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的。
曹雪芹辽宁辽阳人,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圊、芹溪。1715年生于南京,卒于1763年。祖籍是河北丰润县,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包衣”人。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
曹雪芹出身于富贵家庭,曾祖、祖父和父亲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显赫一时。从现有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的高祖叫曹振颜,迁居辽阳以后,在明代末年清代初年时候,也就是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在满洲政权当中任职了,他是个军官。
在清兵入关的战争当中,曹振彦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被编入了汉军正白旗内务府做“包衣”,受到宠信和重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曹家原本是军官出身的一个家庭,靠军功积累起来的一个贵族家庭。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祗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也先后兼任了江宁织造。这是曹家最鼎盛时期。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五年(1727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家庭开始败落,此后一蹶不振。
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家庭由盛而衰,使曹雪芹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巨变,得以接触到广大下层百姓生活,获得认识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
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以坚毅不屈的精神,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卒。曹雪芹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
曹雪芹性格豪放,身胖,头广而色黑,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工诗善画。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晚年生活,由于文献资料极少,很多问题无法确知,只能存疑。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也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
《红楼梦》是曹雪芹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是曹雪芹以自身亲历亲闻的生活为基础,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方式,书写了其人生阅历和感悟。深邃丰厚的内容、诗性的叙事、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肺腑的情节,具有永恒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