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申请研究生学校写文书时,要在一篇文章里写出:我是个怎样的人(带例子),我为什么想去你们学校,贵校有什么理由收下我,有时候还得回答学校提出的一些十分宏大的问题等。这文章得写得生动活泼形象立体,最坑人的是,一切要在1000字以内说完!(大概相当于中文700字吧)这惜字如金又如此重要的一篇小文,曾让我无从下手……
写一篇文书之前的心理过程是这样的:最初觉得我没什么可写的,不知道如何下笔。然后经历漫长的自我探索后,感觉终于有些东西可以写了。不料渐渐发现想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各种想法纠缠在了一起,如果落在纸面上将十分冗长混乱…1000字完全塞不下。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先放开了写,想写啥写啥,不管字数这回事,把想说的东西一口气都倒出来再说。等写爽了(一般2000-3000字了),再回来修改讨论数十遍:我每一段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表达这一点,这句话/这个词到底对我这个表达有没有帮助……
就这样痛苦地将文章「瘦身」到1000字以内。记得当看到字数统计变成三位数时,内心无比雀跃……
但为什么不在写的时候想着1000这个字数的上限,还非要先超过,再删减呢?
如果不是很熟练的写作大神,那么用先写爽,再精简的方式,会创作出更高质量、紧凑又有信息量的文书。平时写文章也是如此,先放再收:先什么都不管只是写出我心,哪怕这时候的文章看起来很烂,啰嗦又没逻辑;写爽了之后再化身一个严苛的编辑,去推敲怎样表述才能让别人更舒畅地理解我的意思。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想找到所谓的平衡,要首先允许自己的「不平衡」,原因有二。
一.通往平衡的路难免失衡
虽然说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是我一度十分不能容忍偏离价值-回调-超调(调多了)-再调-再超调…这种无尽的循环。尤其回看2015年的大起大落时候,会由衷鄙视市场的愚昧与疯狂。
站在第三方视角看这种心态,会发现这是对我自己「失衡」的极低容忍,进而衍生出对世界「失衡」的极低容忍。
当我们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时,总希望能用一种速成的方法立刻达到「平衡」。但其实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速成」,而是个不断波动的过程。
我们可能开始时处于一个极端,并希望达到平衡。但可能走着走着,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才发现:好像还不太平衡,太过了…于是再试图往回走,可是依旧达不到平衡,于是就在平衡的两侧走来走去。但是每多走一次,都会发现更清楚自己想要的「平衡」到底在哪,每一次「撞南墙」回头折返的地方,可能又比上一次离平衡更近一点……
哈哈灵魂画手了……允许自己失衡,才是允许自己向平衡靠拢。假如十分恐惧自己可能「失衡」,那么很可能就一直固守着现在的那个极端,迟迟不敢迈出向平衡探索的步伐。担心矫枉过正的人,通常本来就不处于「正」的位置,而只是以防止矫枉过正为借口,实则是因为害怕而不去「矫」。
说来有趣,很多中国家庭带着「骄傲使人落后」的执念,于是用打击教育培养出了一个个自卑到尘埃里的孩子。他们觉得自信是个好东西,但是又不敢去(有效地)追寻,一个重要理由竟然是怕自己变得太骄傲/盲目自信了。
这种对失衡的尝试,也让我想到了青春期叛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青春期是探索自己是谁、想要什么等等人生大哉问的一个阶段。而想要和原生家庭分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我觉得叛逆就是探索自己边界的一种方式,是重要的一步。
可以看到身边很多曾经的「乖孩子」,包括我自己,走着一条看起来很顺的符合社会期待的道路。可是到了工作几年后,在外界的各种冲突和压力下才突然发现,我其实一直都不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中年叛逆」…哈,欠的债,早晚是要还的。
二.接纳失衡,也是一种平衡
我们经常希望达到一个精确的「平衡」,并在未来永远的稳定在那个点上,从此拥有怎样怎样的人生…
可一来,我们想达到的「平衡」会随着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变化;二来,如果平衡只是那么精确的一个点,那么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可能永远都达不到。就好比再成熟的市场,股票的价格也不可能稳定在价值那个精确的点上…
我前一段时间经常把「寻找平衡」挂在嘴边,但是感觉永远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即使有少数时刻觉得做得还可以,那也是稍纵即逝。有一天和朋友聊天时朋友说:人像钟摆一样,有的时候可以这样,有的时候可以允许那样。我才突然反应过来:原来自己对于平衡的标准太严苛了。
还有比上一个图更粗糙的吗?请看这个图平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平衡感让我们更接纳自己,也更有心力去做想做的事情。就好比骑自行车时,我们希望平衡,因为我们希望让车能够前行,并带我们去到想去的地方。但是谁又能保证在骑车的过程中能够走一条绝对的直线,而完全没有歪歪扭扭的时候呢?但是即使歪歪扭扭,也并不重要,只有我们有个大致的平衡,并且自行车能够前进,就可以了。
三. 允许失衡后的平衡,更真实
会有人担心,「允许」自己的不平衡,是否意味着堕落?
我不认为如此。李诞在《奇葩说》说过一句话:做废物是需要天赋的。试想你能否什么都不付出,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而纯粹心安理得地享受?反正我肯定不会,估计还没做几天废物,就比上班还焦虑。
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中写到:
个体自身就有走向成熟的能力和倾向……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动机是与生俱来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不允许自己「堕落」,但是这种对自己的不允许,甚至自我批判,会渗透到自我认识的方方面面,反而阻碍了我们的前行。
相反,在允许自己偶尔堕落的情况下,这时的「不堕落」是靠内在正向驱动力驱动的(可参考辉哥关于四种驱动力的文章),而不是被外在「要求」的束缚下的妥协。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身材健美,担心长胖,但总想吃零食。
四,其实没那么容易失衡
我经常不敢放松,害怕松一松就到了堕落的深渊。可仔细想想,真的能安心地让自己长期堕落吗?或者说,真的堕落的我会觉得舒服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诞在奇葩说里提过:做废物是需要天赋的。大部分人是忍受不了做废物的。想想身边退了休的人,有几个可以安心地接享受闲下来?天天葛优躺未必就开心,什么广场舞跳起来、车站的志愿者做起来、或者遛鸟打太极给人介绍对象……总之得找点事做。
扯远了。我们恐惧的万劫不复的深渊,并没有那么容易掉下去。学过游泳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刚开始特别害怕沉下去,想拼命抓住点什么,可越紧张越是漂不起来。反之,学会了游泳之后才发现,其实想沉都沉不下去。可初学时为什么总觉得自己已经沉下去了呢?那时我们每下沉一点点,就会担心再这样下去就沉到了最底,于是直接站了起来,结束了这次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