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路上与朋友闲聊,说起生活这锅粥,深不见底,五味俱全,非智慧者不能尝其真味。彼时朋友提起她最近在看的一些名人传记,其中胡适老爷子的一句话令她印象深刻:情愿不自由,也便自由了。
我听到之后,也觉得特别入心,查了一下,这句话来自胡适先生的一首诗,题为《病中得冬秀书》,部分如下:
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查看下背景,当时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风气初开,封建传统礼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崇尚个性解放,自由恋爱盛行,当时的文人志士纷纷休掉或者离开父母给娶进门的小脚妻子,追求自己的爱情,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陈独秀、鲁迅等。
而胡适先生的婚姻也是父母包办的,妻子是旧式妇女江冬秀,但胡适先生仍然与她照常过日子,而且去哪里讲学都带着她。人们劝他说娶新的老婆,胡适先生说,情愿不自由,便是自由了。
且不说胡适先生说这话到底包含着什么意思,当我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刻起,我就觉得全身一颤,觉得这句话太TNND有智慧了!!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虽然现在的时代给了我们大量的信息,各种励志,各种技巧、各种方法,但似乎有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是被捆绑着、裹挟着向前充满疲劳地前进,我们是不自由的。
就我来说,我是一个心态还算年轻的老妈子,跟别的家长谈起有孩子之后的生活,大家那可真都是抛头颅、洒热血、呕心沥血,至死方休。当然,这不包括那些孩子已经大一些,甚至是上了大学或是工作了的父母们。我想这真的是目前大多数有孩子的家庭的现状——我们作为父母,感到了深深的、窒息般的不自由。全身的力气几乎都放在了应付各种常规与非常规的事务上,没有时间留给自己。
作为一个职场人士,虽然现在的职业多元化态势强势袭来,但目前在非一二线城市中的大多数人,大多数白天的时间也都还是被工作所占据。在一些特殊行业,加班加点成为正常,工作又挤占了自己很多个人时间,所以很多人觉得——还是没有自由。
再看爱情和婚姻,有多少人的婚姻质量可以自评是非常高的?又有多少人在结婚之后悔断了肠子,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离开,所以一直在过着这种“不自由”的生活?甚至一些男女朋友在一起,却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没有爱,但也没自由。
02
那咋整?咋的突破一下,才能过得爽起来?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但是,我思考了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美好的结论。
年少的时候,想要自由,想要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需要把自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想要什么时候逃课就逃课,想要什么时候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要什么时候怎么玩就怎么玩,那个时候理解那就是自由。但,很遗憾,没做到。
到了青年,刚开始上班,我的自由就是可以睡到自然醒,醒来管他几点不用看别人脸色,轻松地去上班;上班的时候可以勇于发表个人意见,看谁不顺眼了可以直接把他Pass掉不再与其相处周旋。谈个恋爱可以不用考虑以后什么的,谈了就行了。但,很可惜,还是没做到。
到了三十多岁,青年少年没好好度过,中年已到。我的自由就是可以自己跟自己待会儿,发会儿呆,每天可以有什么也不做的时光,同时不会心里忐忑不安,产生愧疚心理。对于爱情,就想再谈它几回恋爱,谈那种年轻时候没机会谈的恋爱,可能的话,最好是比自己小的男人。但,依然没做到。
再看看步入老年的人们,有的人忙得看孙子,没有自己的空间,失去了自由,却怡然自得,而有的,一脸丧气。
我发现,其实不是自不自由的事儿,因为自由永远是一个心理感受,而重要的是你接受不接受,你“情愿不情愿”。听起来那么普通,但这就是所有有智慧的人都共同谈到的一个问题:你接受你的生活吗?
再看胡适先生的“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多么智慧!!
生活从来都不是“到….就好了”,生活,从来都是一个处理各种事务、遇上各种挑战的过程。当你过五关斩六将地一路走来,也许会发现,那就是生活本身。而活得高兴的唯一法宝就是“接受”和“臣服”。
我原来觉得这两个词就是让人认命,但后来我慢慢发现,认命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内心对自己的遭遇有对抗,有对抗就有消耗,就不可能有真正正向的行动,所以人不可能真正幸福。而接受,就是接受我生命中出现的一切好的坏的遭遇,接受自己的限制,臣服于命运、际遇以及自身的限制,所以才可以前进,才可以提升自己。然后会发现,自己自由了。
自由,从来都是一个心理感受。在最不自由的时刻,可以“情愿”地过这种生活,知道老天安排这样,必定有它的道理,那么我想也许,也就自由了罢。
人,从来都不是跟命运抗争,而是跟自己的心抗争。
死扛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先接受,才有突破的可能。
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