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需要学习。
咋一听,这是一个伪命题。饿了吃饭,困了睡觉,这是生理需求,自然而然的事情。睡觉,还需要学习吗?
有的人,随时随地,站着、靠着、坐着,都能睡;有的人,需要固定时间固定地方,躺着才能睡。
所以,“困了睡觉”这样的事情,经过家庭教育、社会教化、时代风潮引导,已经成为极其个性化的事情。
比如,在我的认知经验里,有几个执念:早醒,立刻起床,锻炼,这是活力一天的开始;午休,是充电。午休后的下午,会能量满格。过了12点1点,午觉就泡汤;晚上10点以后,方可正式睡觉。
正常的一天,这样没毛病。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早起,晨练,有时候是自虐式的,因为夜晚的睡眠没有充分;时间紧张,午休没有入睡。傍晚已经疲倦,用运动来激活;晚上等到10点以后,才拖泥带水地入睡。
大量的工作内容之间,睡眠有点像叫花子吃饭一样,饥一顿饱一顿。我的脑回路里,就像打了鸡血一样,“该不该睡”胜过“想不想睡”?长期以往,就忘了应该怎样睡觉。
寒假,一开始是腰背痛,让自己的身体适应床铺。整天躺着,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心,早早飞出窗外。总想,坐着, 走着。
后来,下了决心:学习卧床技能,从练习基本功——睡眠开始。
首先,确立认知:24小时里,任何时间段都可以睡。8点,回笼觉可以睡;3点,下午觉随时可以睡;晚8点,夜点心的觉也可以睡。让睡眠的时间柔软起来,而不是错过了固定点,就睡不着。
其次,放空自己。不要觉得没看书,没工作,没打开电脑,生活就没意义。生活中,一切皆有意义。学习睡眠,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最后,环境探索。以前睡眠环境比较挑,要关窗帘,要幽暗,要柔软温暖。现在依然挑,但尝试多样。只要躺下,关不关窗帘无所谓,在阳光沐浴下也能入睡。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我成为了睡眠爱好者。
早上6:15,在儿子的闹铃声中醒来(我已经忘了上闹铃这样的事情),经过年前早餐模式语言的训练,我已经能在8分钟之内做好一顿美味早餐。准时6:48,儿子出发。
消食早锻炼,回笼觉随时可以入睡;下午觉随时可以睡;晚上10点,能睡到8小时。
破除几条执念:年纪大了,早上睡不着了;午休过了那个点,就睡不着了;一天8小时,就足够了;睡觉,无所事事,太浪费时间了;这个点,怎么能睡觉呢?
关键:不是“该不该睡”,是“想不想睡”。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的力量。
坚持叙说536天,坚持锻炼54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