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看见,才是真正的爱
迟到千年/2023.12.27
无意之间开启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这本书,当读完引子时,我便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我完全认同作者的育儿观点,并且以我与我的孩子的相处的实际反馈,应证了这些观点的合理性。
书的扉页,写着:“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他自己,不是我们父母的附属品,孩子会按照他自己的内在成长,即便父母希望他们长成什么模样,但最终他们仍会长成自己的模样。
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规律,做好陪伴和引导,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似乎就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了。那些想要控制孩子的行为、强加于孩子的思想,注定会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仔细想想,在我与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时刻做到了“如他所是”了吗?答案显而易见,我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做到这一点,尽管我的心中非常坚定地认可这个观点。
毕竟,我也只是个人,我有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也有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当我被潜意识控制缺乏觉知时,我可能就会失去了对孩子的耐心,不自觉地变成了想要控制孩子的怪物,我想让他安静下来,想让他按照我的要求做事。
所以,看似我阅读和学习的是育儿书籍,看似谈论的是亲子关系,看似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其实这一切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是我们疗愈自己的好机会,感谢孩子的到来,让我们作为父母有机会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切关系的前提,都是先让自己好起来,才有能力为别人好。否则,即便是有着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好的初心,往往却又因为能力和觉知的不足,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陪伴孩子,爱和耐心,远比方法和知识重要。那些没有学习过育儿理论,但自己的童年感受到了父母足够爱的父母,不用谁来教授他们育儿知识,他们自然而然地就给予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和自由。
而童年未曾感受过父母足够爱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受控似的触动了自己的内在小孩,从而使得他们无意识地就对孩子失去了耐心或变得急躁、不耐烦。
这时,懂得一些方法和知识,远比只有爱和耐心重要。当知道了孩子固执的坚持是因为敏感期的缘故,自然而然就释怀了,因为我们懂得了孩子的固执行为并不是针对我们,更不是孩子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所以,真诚地建议每一位父母都能够抽出时间阅读与学习几本育儿书籍,疗愈自己,让自己的成长能够匹配孩子的成长。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让我困惑并且感到困扰及失落的地方,是当我觉得自己已经花费了许多精力用心陪伴孩子,有些时候孩子却没有很好地回应我,反而孩子会认真地回应妈妈或者奶奶。
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偏差,为何孩子对我会是如此的回应方式,我认识到了不要忽视或轻视孩子的感受。
不要忽视或轻视孩子的感受,核心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同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情绪。
更为重要的是,我所关心和尊重的是孩子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和行为,还是我所认为的孩子应该有的感受、情绪、想法和行为?
这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孩子回应我的态度的不同。我深刻地体会过了。
所以,我非常地认同书中的一个观点:“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看见,才是真正的爱。”
无论是孩子的“正面”行为,如微笑,还是“负面”行为,如哭闹,如果都能得到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他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内心的平静和安全。其实,他只是一个孩子,得到了本应该得的爱罢了。
就像孩子喜欢哭泣,哭泣本来就是孩子表达内心感受、表达情绪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的允许。只有当我们完全地接纳了孩子的哭泣,并且陪着孩子,让他们释放了自己的情绪,他们才会逐渐平静下来。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希望被看见吗?我们所期盼的不也都是爱吗?
想想,如果没有任何外在标签之后,我是谁?我所追求的一切,是我真的想要的吗?我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吗?
所幸,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旅途中,我们仍然能够继续疗愈自己,让自己的成长可以匹配孩子的成长节奏。
与此同时,我会原谅自己,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传递给孩子的负面情绪。尽管我很努力地前行探索和消除无知,但认识的越多无知的半径就越大,我无法改变,唯有接受,并原谅自己。
网友评论